不同施药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 马孝玲 黄钢 吴元奇 |
| |
作者单位: | 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德阳市小麦专家大院,四川广汉618300 2.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 3.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四川雅安,6250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 3);四川集约农区粮食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集成示范项目(2008FZ0037);四川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 |
| |
摘 要: | 为优化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2008-2010年在成都平原开展了不同施药模式(CK: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清水;T1: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菌剂防治病害;T2: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虫剂防治虫害;T3: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防治病虫害;T4:在开花期一次性混合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病虫害)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病虫害、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1)多数测试指标存在显著的年度效应,锈病病株率、白粉病病株率、降落值和多数RVA参数存在显著的年度与处理互作效应;(2)对照处理病虫害发生较重,单独喷施杀虫剂或杀菌剂均不能有效防控病虫危害,分次或混合施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效果明显好于单独喷施;(3)施药处理较对照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产量增加6.9%~11.8%,纯收益增加4.3%~8.7%,以杀虫剂和杀菌剂分次喷施处理增幅最大;(4)施药处理对不同品质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施药有降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的趋势,但都明显提高了降落值和RVA参数值。施药处理均未检出农药残留限值。综合产量、品质和效益,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基础上,于开花期实施多类药剂混合喷施不失为小麦节本高效的病虫防控措施。
|
关 键 词: | 小麦 施药模式 产量 品质 效益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麦类作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麦类作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