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我国肉牛产业技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与对策建议
引用本文:曹兵海.我国肉牛产业技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与对策建议[J].中国牛业科学,2009,35(5):1-2.
作者姓名:曹兵海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193
摘    要:1 我国肉牛业技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1.1 资源创新利用、育种水平差距极大 我国54个黄牛品种的资源材料保存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牛种资源不但一直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反而越保越少,1种已经灭绝(荡脚牛)、1种濒临灭绝(樟木牛)、5种濒危(独龙牛、阿沛甲咂牛、三江牛、阿勒泰白头牛、舟山牛),2种牦牛濒危(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引进国外牛种是建国后我国肉牛育种的绝对主流,至今没有走出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虽也支持黄牛品种选育,但与"引种"的支持力度相比,几乎可以忽略,由此,种牛产业已被国外掌控.而我国对畜牧行业之间不平衡的支持政策,导致肉牛研究资源(人才、设备、设施、场地)严重流失,其中之一是育种技术体系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总体水平比美、加、日、法、德、澳等国落后40至60年.主要在自主专用、泛用肉牛品种、种质提高、后裔测定、商品品质的研究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差距极大.发达国家在种质资源、品种选育与提高的研发上分工明确,相互衔接.我国搞肉牛育种的科研、教学、资质企业不超过100家(从事种牛和精液营销的不超过50家),但都奄奄一息,能够维持已是奢望.

关 键 词:育种水平  肉牛业  发达国家  产业技术  差距  研发  资源材料  创新利用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牛业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牛业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