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遗传模式分析
引用本文:钱焕焕,张玲丽,杜万里.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遗传模式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9):49-54.
作者姓名:钱焕焕  张玲丽  杜万里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79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JM3007)
摘    要:【目的】明确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配子传递方式及遗传模式。【方法】以K型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K型非1B/1R雄性不育系A731和A116,保持系116B、731B及恢复系KR783、桑榆3号和WM5-5为材料,构建了4个群体K3314A//KR783/731B、A731//KR783/731B、A116//A116/桑榆3号和A116//116B/WM5-5,分别调查其亲本及后代的自交结实率和单倍体发生的频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1BS染色体片段代换了1RS染色体片段后,非1B/1R类型不育系及其后代不产生单倍体;不育系核内基因主要由雌配子传递,属配子体不育类型;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且2对主基因控制育性的作用相当,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最高。【结论】杂合1B/1R核型要比纯合1B/1R核型产生的单倍体频率高;在K型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定位的群体选择中,只有组配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后代,才会出现不育和可育的分离;该类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中有2个主效基因的存在,同时受多基因的修饰作用。

关 键 词:K型温敏雄性不育  配子体不育  遗传模型
收稿时间:2012/11/21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