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石灰岩地区的棉花作物系统所处流域内(面积为3.8hm~2)径流引起的流失为研究对象,前3年采用传统耕作(CvT)方式,随后3年采用水保耕作(CsT)方式,并对径流中的水量、泥沙量、全N量、NH_4—N,NO_3—N以及可溶性P和颗粒中P的含量进行观测。从1984~1989年在阿拉巴马州北部的石灰岩谷地上进行试验,试区坡度为1%~6%、土壤为暗红色强发育老成土和冲积新成的暗色不饱和始成土。与CvT相比,CsT使流域中年径流次数增加,但是CvT所产生的泥沙量约为CsT的两倍。从晚冬到早春棉花尚不能发挥较大的覆盖作用的时段里,在CvT系统中几场强度较大的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占侵蚀总量的很大部分。在6年研究期内,径流中NO_3—N的年均舍量都很低,约为1.3~2.2mg/L。冬季黑麦的种植能有效地降低1月到春季施肥期径流中NO_3—N的含量,在4月作物表面施用N、P肥后的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径流中NO_3—N和P的含量较高。在研究中,流失掉的P大部分是溶解于水中而不是含于颗粒中,而且CsT中的P的流失量比CvT中要大。但总的说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如果能合理地确定N、P肥的施用量,在棉花种植时CsT比CvT更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