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作者姓名:丁锦峰  乐韬  李福建  童璐  谭世杰  马晓雯  朱新开  李春燕  郭文善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2.198011942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丰产抗逆型优质弱中筋小麦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苏中稻-麦精准化优质丰产绿色增效技术集 成与示范”(2016YFD0300405、SQ2018YFD030122);江苏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优质高产抗赤国审新 品种苏麦188、苏麦11 研发及产业化”(BA2016154);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项目(扬人才办[2016]23 号);扬州大 学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粮食作物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
摘    要:以苏麦188为材料,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板茬、旋耕、耕翻等耕作方式和施氮量210kg/hm2、240 kg/hm2、270 kg/hm2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稻茬小麦大面积机械化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板茬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旋耕和耕翻;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产量在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相比其他耕作方式,板茬方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群体茎蘖数多,但分蘖成穗率不高、源库协调水平偏低,花后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随施氮量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群体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花后光合生产能力以及源库协调性均呈提高趋势。说明,通过合理增施氮肥可以进一步改善板茬方式下小麦群体质量,协同提升产量构成因素,实现增产。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板茬方式配以施氮量270 kg/hm2或24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

关 键 词:品种  品种  稳定性  R语言  程序  
收稿时间:2018-08-16
修稿时间:2019-01-13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学通报》下载全文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