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钒的营养研究近况 |
| |
作者姓名: | 刘雨田 廖忠群 |
| |
作者单位: | 1.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2. 江西石城县小松镇人民政府 |
| |
摘 要: | 1975年,Char等在马骨骼肌中提取商品ATP时发现Na-K-ATP酶的抑制物;1997年Josephosn和Cantley证实该抑制物是钒酸盐,随后又成功地证明了钒酸盐是钠泵的强抑制剂。由于Na-K-ATP酶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的重要酶,且维系细胞膜电势差及质膜钠离子浓度,因此这一发现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研究钒(V)的兴趣。近二十年来,科研工作者对钒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钒的理化性质 钒(Vanadium)于1830年由瑞典科学家N.g.sefstrom发现。钒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和第VB族,原子量509.41,密度6.19 g/cm3(20℃),溶点19.9℃,沸点3 400℃。自然界中V的同位素有两种,一种是50V,另一种为51V。钒是一种过渡金属,有多种价态,其中有生物学意义的有+2、+3、+4、+5。中性和碱性溶液的三价钒极易被氧化。四价钒在溶液中通常以氧钒离子(VO2)形式存在。五价钒在溶液中以钒离子、正钒酸根离子、偏钒酸根离子、焦钒酸根离子等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理条件下,钒以多种氧化态形式存在,且各种氧化态还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常情况下,细胞外面的钒是以钒酸根(+5)的形式存在,而细胞内是钒(+4)。
|
文章编号: | 1008-9381(2001)03-0042-03 |
修稿时间: | 2001-04-01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