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亚热带典型小流域景观格局对耕地土壤酸化的影响
作者姓名:袁宇志  郭颖  张育灿  张桥  郑超  孙慧  柴敏  郭治兴
作者单位: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601558),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A040406021, 2018B030320003),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709010010),广东省科学院创新平台建设专项,广东省烟草专卖局科技项目(粤烟科项201705)和广东省农业与农村厅“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酸化数据分析”项目资助。
摘    要:土壤pH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土壤酸化是造成土壤退化的重要因素且成因较为复杂,景观格局是生态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土壤酸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以样点缓冲区作为研究单元,基于2010年的759个耕地表层土壤样点pH和1980s土壤pH分布,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地统计与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流域耕地土壤酸化时空变化特征,定量探究景观格局对耕地土壤酸化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年流域耕地以酸性土壤为主,土壤样点pH均值为5.79,86.03%的样点和97.3%的耕地土壤pH6.5;不同耕地类型土壤pH均值:水浇地(6.03)水田(5.68)旱地(5.62);各类土壤的pH均值:河积土田(5.92)水稻土(5.84)赤红壤(5.66)紫色土(5.55)黄壤(5.40)红壤(5.39)。②1980—2010年土壤酸化显著,31.23%的样点和24.76%的耕地土壤pH下降;水田和旱地土壤酸化显著,水浇地有pH上升的趋势;除河积土田外各类耕地土壤酸化显著,黄壤最显著,红壤次之。③流域自上游往下游,耕地土壤pH递增且分布变得更复杂,上游和中游东西两侧及下游东侧的pH较小,且在1980—2010年酸性土壤向外蔓延趋势显著;中游中部及下游西侧出现了pH升高的复杂组合。④除旱地、灌木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外的类型景观格局指数都与耕地土壤pH存有显著相关性,pH与水域和道路密度景观水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选出各类景观的土壤酸化敏感性景观格局指数,发现自然林的破坏,水田、园地和水域的破碎化,不透水建设用地的零散分布有造成耕地土壤酸化风险,大片水域的流水更新与水田的集聚化可降低土壤酸化风险。本研究可为耕地土壤酸化防治与景观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 键 词:景观格局  土壤酸化  耕地  流溪河流域
收稿时间:2017-09-08
修稿时间:2018-01-14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