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玉米和冬小麦近年生育期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
| |
作者姓名: | 崔耀平 肖登攀 刘素洁 李楠 蒋琳 石欣瑜 刘小萌 李江苏 路婧琦 秦耀辰 |
| |
作者单位: |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 石家庄 050011,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 洛阳 47193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504,41671425,41401129)、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152102310296)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6IRTSTHN012)资助 |
| |
摘 要: | 作物物候期受气候条件和人为耕作的共同影响,而水热气候条件又直接影响着人为耕作时间。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增加的趋势在近年来出现了停滞现象,针对这一新的气候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作物物候观测和气象观测的站点数据,利用经典的统计学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夏玉米和冬小麦主要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及作物生育期与对应水热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夏玉米和冬小麦各主要物候期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延后,其中64%的站点显示夏玉米成熟期延后,冬小麦成熟期延后的站点数比例达78%。研究期间,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生育期历时对温度和降水变化均比较敏感,88%和64%的站点分别显示出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生育期历时与平均温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71%和77%的站点显示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历时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时段内的气温变化也不同于一般性认为的单调升温,夏玉米生育期对应的平均温度呈增加和降低趋势的站点数基本相同,但显示降水量增加的站点较多,达到总站点数的68%;而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显示冷干化趋势的站点居多,显示温度降低和降水量下降的站点数均占总站点数的60%以上。此外,本研究还用轮作站点探讨说明了可以利用年值气候数据替代生育期气候数据分析夏玉米和冬小麦轮作的物候和生育期特征。本研究通过站点数据证实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新的气候条件下我国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物候也对应产生了新的特征。
|
关 键 词: | 物候 夏玉米 冬小麦 轮作 生长期 气温 降雨 增温停滞 |
收稿时间: | 2017-07-29 |
修稿时间: | 2017-09-0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