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Morlet小波的清代民国河西走廊洪涝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
引用本文:孙金岭,何元庆,何则,庞娟. 基于Morlet小波的清代民国河西走廊洪涝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0(1): 60-65. DOI: 10.13448/j.cnki.jalre.2016.011
作者姓名:孙金岭  何元庆  何则  庞娟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10030;兰州理工大学,兰州71003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00;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10030;3.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1003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0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群体项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资助
摘    要:为研究清代民国河西走廊洪涝灾害特征和时空规律,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提取出该时期该区域的洪涝灾害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分析河西走廊各等级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征,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分析洪涝灾害发生的阶段性特点,用小波分析洪涝灾害发生的周期特征探讨洪涝灾害发生特征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70次,平均4.4年发生一次。该地区洪涝灾害可分为4个等级,轻度洪涝、中度洪涝、大洪涝和特大洪涝,发生频率依次为17%、56%、23%和4%,该时期洪涝灾害以中度为主。时间上,洪涝灾害的发生有明显的阶段性,1645-1735年,1780-1820年,1850-1880年3个洪涝少发阶段。1735-1780年、1820-1850年,1920-1949年是3个洪涝多发阶段,存在7个重大洪涝灾害事件;整体上从清代到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从频次上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空间上,洪涝灾害频次呈现从东到西逐渐递减的态势。洪涝灾害在年代尺度上存在着20-25年,50-70年以及130-150年的3类周期变化规律,推测影响河西走廊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可能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及太阳活动周期相关。

关 键 词:河西走廊  清代民国时期  洪涝灾害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Study on the flood disasters and climate changes in the Hexi Corridor during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