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底栖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渗透性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程丹东 王元元 宋进喜 孙雅琪 张国涛 |
| |
作者单位: |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 712100;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方河流潜流带水交换变化机理与数值模拟"(51379175),"典型物理化学作用下河床渗透系数变化机理研究"(51079123);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2014KCT-27);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6101110001) |
| |
摘 要: | [目的]探讨不同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成分、粒径分布和渗透性的影响,为河流污染治理与潜流带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沉积物中摇蚊幼虫(Chironomid larvae),颤蚓(Tubificid)和尖膀胱螺(Physa acuta)的生物扰动过程,研究不同底栖生物扰动对河流潜流带沉积物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混合生物组中,摇蚊幼虫和尖膀胱螺组合为渗透性能加强最大的一组。生物扰动作用通过改变沉积物的物理特性促使其结构疏松,孔隙增大,从而对沉积物颗粒粒径大小和分布区域产生明显干预作用,从而影响沉积物的渗透性。摇蚊幼虫对沉积物成分变化及粒径分布影响最大,使沉积物渗透性增强;颤蚓的淤塞作用主要发生在水-沉积物界面以下3~9cm,导致渗透性减弱;尖膀胱螺对沉积物粒径分布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在同一沉积物环境条件下,单一物种组中摇蚊幼虫和尖膀胱螺对沉积物的渗透性呈促进作用,摇蚊幼虫的促进效果比尖膀胱螺更显著,颤蚓对沉积物渗透性呈削弱作用。
|
关 键 词: | 生物扰动 垂向渗透系数 摇蚊幼虫 颤蚓 尖膀胱螺 |
修稿时间: | 2015-07-14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