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及产量对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响应 |
| |
作者姓名: | 张宏芝 陈兴武 雷钧杰 乔旭 赵奇 高永红 |
| |
作者单位: | 1. 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农业部荒漠绿洲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2.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农业部荒漠绿洲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3.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
| |
基金项目: | 农业部行业专项(201003043 0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12211B39);“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DA4B01);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 3) |
| |
摘 要: | 为给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合理施氮和播种提供依据,以主栽小麦品种新冬20号为材料,在播前基施农家肥(牛羊粪)15t·hm-2、尿素150kg·hm-2和磷酸二铵375kg·hm-2条件下,设置不追肥(CK)、追施尿素300kg·hm-2(N1)、追施尿素450kg·hm-2(N2)和追施尿素600kg·hm-2(N3)四个追氮量水平,以及375万粒·hm-2(M1)、525万粒·hm-2(M2)和675万粒·hm-2(M3)三个播种密度水平,分析了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光系统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所占的比例(qP)及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均随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旗叶Pn、ΦPSⅡ、qP及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均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穗数和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在N3M1条件下小麦拔节至灌浆期具有较高的Pn和ΦPSⅡ及较低的NPQ,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及穗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进而获得较高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因此在杏麦间作模式下,通过合理种植密度与增施氮肥可在改善小麦叶片光合性能、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的分配,进而实现小麦高产。
|
关 键 词: | 杏麦间作 施氮量 密度 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 产量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麦类作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麦类作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