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寺遗址文化层铅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原始冶金文明矿料示踪 |
| |
作者姓名: | 徐利斌 孙立广 游科华 王吉怀 王玉宏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合肥,23002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合肥,230026;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Maryland 20892, USA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批准号:KZCX3-SW-151)资助 |
| |
摘 要: | 古遗址土壤形成物是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YC1剖面中Pb、Al等金属元素的分析,研究了Pb在5050cal a BP~4000cal a BP间剖面中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尉迟寺遗址文化层剖面中的铅富集系数变化范围为1·0~1·8左右,富集程度不是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Pb的富集系数有明显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遗址剖面中的Pb很可能与原始社会中期发展起来的冶金活动有关。5050~4000cal a BP间,中国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到最后进入青铜时代,这个过程中铜资源利用越来越多导致产生的大气粉尘铅越来越多,很可能是YC1剖面中Pb富集系数逐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铅同位素结果表明,土壤206Pb/204Pb比值分布在18·3~19·8之间,平均为18·82;207Pb/204Pb比值分布在15·3~16·5之间,平均为15·76;208Pb/204Pb比值分布在38·0~41·0之间,平均为39·04。铅同位素示踪表明,土壤中的铅的来源自5050calaBP至4000calaBP有越来越广的趋势,并且很可能与出自中国南方地区的矿料有关,包括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或广东地区的矿料。
|
关 键 词: | 铅污染 铅同位素 富集特征 文化层 尉迟寺遗址 早期铜矿 南方地区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