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旱地不同种植系统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魏艳春 马天娥 魏孝荣 王昌钊 郝明德 张萌 |
| |
作者单位: |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712100;3. 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西安,710068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315,4157129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48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青年人才科研专项(2014YQ007) |
| |
摘 要: | 以黄土高原连续进行了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粮-草长周期轮作、粮-豆短周期轮作、玉米连作和小麦连作系统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碳氮分布与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中0.053 mm团聚体含量最高,占土壤质量的35%,长周期轮作系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0.25~2 mm团聚体含量高于玉米连作、小麦连作和短周期轮作系统,而0.053 mm团聚体含量低于这3种轮作系统,且长周期轮作系统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也较高。种植系统对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20 cm土层土壤,长周期轮作系统土壤中2 mm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系统,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其他种植系统差异不显著。长周期轮作系统团聚体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系统,碳氮比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土壤总有机碳、氮含量与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0.25~2 mm和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而且有豆科植物苜蓿长期参与的长周期轮作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和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
关 键 词: | 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种植系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
收稿时间: | 2015-09-11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