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北部表流人工湿地氮截留的长效性及影响因子 |
| |
作者姓名: | 梁启斌 侯磊 李能发 陈鑫 王克勤 |
| |
作者单位: | 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2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3016);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16FB072,2017FG001(-039)) |
| |
摘 要: | 以洱海北部正常运行10 a的罗时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为期1 a的现场定点监测及文献调研,探讨洱海流域运行1、5、10 a的人工湿地氮截留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罗时江河口湿地上覆水无机氮浓度呈现显著干、湿季节分异,干季无机氮浓度显著高于湿季(P0.05);从空间分异看,湿地进水口TN、NH_4~+-N和NO_3~--N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34、0.75、0.77 mg·L~(-1),出水口浓度分别为2.01、0.42、0.45 mg·L~(-1),表明正常运行10 a的罗时江河口湿地仍具备氮截留能力。正常运行1、5、10 a后的人工湿地对TN、NH_4~+-N和NO_3~--N的平均截留效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运行10 a后的罗时江河口湿地对TN、NH_4~+-N和NO_3~--N的平均截留效率分别为37.2%、34.6%和29.2%。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上覆水中DO、ρ(NH_4~+-N)、COD/TN及温度是罗时江湿地氮截留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处于氧化环境的上覆水有利于硝化过程,但不利于反硝化过程,后续湿地恢复、建设、管理中应重点优化湿地中的反硝化过程,以提升氮截留效果。
|
关 键 词: | 表流人工湿地 氮截留 长效性 洱海流域 |
收稿时间: | 2019-12-01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