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无咖啡因茶树新资源可可茶研究综述
引用本文:叶创兴,郑新强,袁长春,高昆,石祥刚,张宏达.无咖啡因茶树新资源可可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01(2):12-15.
作者姓名:叶创兴  郑新强  袁长春  高昆  石祥刚  张宏达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39570081,,95-Z-070,,,
摘    要:我国茶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32种茶组植物(Camellia Sect. Thea)中,我国分布的就有30种,其中茶〔俗称小叶茶,C.sinensis (L.) O. Ktze〕和普洱茶〔俗称大叶茶,C.assamica (Mast.) Chang〕是传统的栽培茶。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茶多酚、茶氨酸、茶叶嘌呤碱等,所含嘌呤碱主要为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其中咖啡碱占干物质的2%~4%、可可碱约含0.05%、茶碱约含0.002%。但在茶组植物中,有几个种含可可碱为主,已知的有滇缅茶(C.irrawadiensis)、紫果茶(C.purpurea) 和可可茶(C.ptilophylla),其中滇缅茶含可可碱约为0.5%、紫果茶为2.9%、可可茶高达6.8%。 可可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张宏达教授发现的新的茶树资源,它的命名是根据曾沛先生采集的标本作出的,因为它的芽叶被浓密柔毛,发表时的中文原名称为“毛叶茶”,在产地它被称为毛茶;又因为它的芽叶含有丰富的可可碱,后来我们称它为可可茶。它和传统的栽培茶树——茶和普洱茶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均具有被毛、3室的子房。可可茶作为我国特有的宝贵资源,所含的嘌呤生物碱不是咖啡碱而是可可碱,这与传统茶叶中以咖啡碱为主、仅含少量可可碱的嘌呤碱分布模式完全不同。这种嘌呤碱的分布模式在茶组植物中是一种新的分布模式。我们对可可茶利用的研究最初也是从它所含的丰富可可碱出发的。从80年代末起,我们对可可茶进行了跟踪研究。对可可茶一系列的研究,其最终目标是引种驯化,把野生的可可茶变成家种的可可茶。

关 键 词:茶树  可可茶  可可碱  药理作用  生理效应  生物学性状  生化成分  繁殖  加工  无咖啡因资源
文章编号:1004-874X(2001)02-0012-04
修稿时间:2000年10月8日

Review on research of non-caffine new tea caltivar named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广东农业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广东农业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