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褐飞虱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
| |
作者姓名: | 肖汉祥 李燕芳 凌善锋 张扬 张振飞 李怡峰 刘明津 |
| |
作者单位: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荆楚理工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 荆门 44800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 |
| |
基金项目: |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A020209049,2016B020202002);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2017LM1076) |
| |
摘 要: | 【目的】测定广东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防治水稻褐飞虱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市、雷州市、连州市、南雄市、海丰县、大埔县和怀集县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的抗药性。【结果】广东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抗性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61.9~3576.4倍),对噻嗪酮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93.4~1497.8倍),对噻虫嗪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61.0~517.8倍),对吡蚜酮抗性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3.7~11.0倍)。【结论】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需暂停使用吡虫啉、噻嗪酮和噻虫嗪;减少吡蚜酮在褐飞虱防治中的使用次数,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
关 键 词: | 广东 褐飞虱 种群 杀虫剂 抗药性 |
收稿时间: | 2017-06-1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