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建国以来我国养牛业发展概况
引用本文:邱,怀.建国以来我国养牛业发展概况[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1-10.
作者姓名:  怀
作者单位:西北农学院畜牧系
摘    要:建国35年来,我国养牛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奶牛头数增长较快,由1949年的十几万头发展到1983年的95万头,增长七倍多。据1981年调查,全国参加协会的奶牛42,531头,平均产奶量为5333.9公斤,重点育种场的奶牛平均产奶量达7,000公斤以上。我国用进口的肉牛品种改良本地黄牛,现改良牛已达260多万头,其产肉性能显著提高,内蒙古用利木赞公牛改良蒙古杂种牛,一代公牛13月龄体重达407.8公斤,在82天的肥育期平均日增重1.429克,屠宰率56.7%,净肉率47.3%。我国黄牛约有4,000多万头,分布全国,其中以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等品种质量最好,体大力强,肉用性能好。据试验,18月龄屠宰的秦川牛,平均屠宰率为58.28%,净肉率50.5%,骨肉比1∶6.13,瘦肉率76.04%,眼肌面积97.02平方厘米,接近和超过国外一些著名的肉牛品种指标。1981年我国共有水牛1,800多万头,比1949年增长一倍多,居世界第二位。1957年开始用摩拉和尼里/拉菲水牛改良本地水牛,现杂种水牛已达15万头。杂种水牛体格高大,生产性能比本地水牛显著提高,其中三品种杂交效果尤为显著,305天平均泌乳量达2,400公斤,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3%和43%。我国牦牛1981年共有1,200余万头,占世界牦牛总头数的90%。解放后引用普通牛种(Bos Taurus)培育品种公牛与牦牛进行种间杂交,杂种牛的乳、肉生产性能显著高于牦牛与当地黄牛杂交所生的杂种一代犏牛。七十年代四川、青海等省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牦牛分布地区应用普通牛冻精与牦牛作种间杂交试验,产犊率达74%,从而解决了高寒山区引进培育品种不能适应的困难,为大大提高牦牛杂种后代生产性能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放后,我国养牛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本文最后提出了加速发展养牛业的十点建议。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