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菌根与间作对紫色土-水界面氮流失的削减效应
作者姓名:李婷  张丽  刘大会  张乃明  宁东卫  岳献荣  夏运生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昆明 650201;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实验室, 昆明 650201;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实验室, 昆明 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昆明 650201;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武汉 430065;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昆明 6502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1057)、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2015IC022)和云南农业大学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省创新团队项目(2015HC018)资助
摘    要:揭示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对紫色土-水界面各形态氮流失的削减效应,可为保护水环境、减缓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玉米、玉米/大豆间作、单作大豆)和不同菌根处理(抑菌、未抑菌),在雨季不同时间采集7次径流和侧渗水样,分析比较各不同处理下径流及侧渗各氮形态变化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侧渗即壤中流为紫色土-水界面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硝态氮为紫色土-水界面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随取样时间后延,径流总氮、硝态氮浓度均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而铵态氮浓度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侧渗总氮浓度趋势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硝态氮浓度整体表现出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铵态氮浓度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平缓的趋势。所有复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的径流、侧渗及总流失量中总氮、铵态氮浓度均最低,且其径流、总流失量中硝态氮浓度也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在未抑菌处理下,与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处理相比,间作处理使径流和侧渗总氮浓度分别下降约13.4%、20.3%和56.5%、48.7%,总流失量中总氮浓度分别下降约50.1%和43.5%;使径流和总流失量中的硝态氮浓度分别降低约10.0%、16.7%和51.3%、42.9%;并使径流和总流失量中铵态氮浓度分别显著降低约10.5%、26.0%和21.7%、30.2%,侧渗铵态氮浓度也相应降低约29.6%和33.7%。可见土著菌根真菌与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对协同削减紫色土-水界面氮素的流失表现出了较大的潜力。

关 键 词:土著菌根真菌  间作  紫色土  土-水界面  氮形态
收稿时间:2019-09-11
修稿时间:2019-12-17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