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50年回顾
引用本文:王,丰.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50年回顾[J].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2):1-11.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水稻)产生技术体系项目(CARS-01-18);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B020202004);广东省科技厅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项目(2017A070702006);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高水平农科院建设)-“十三五”学科团队建设项目(201606TD)
摘    要:回顾了50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研发历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弱感光型迟熟三系杂交稻、早中熟三系杂交稻、红莲型杂交稻、两系法杂交稻、杂交稻的高产与超高产育种、优质化育种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杂交稻重要遗传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定向创制出天丰A、五丰A、荣丰A、泰丰A、广8A、GD-1S、RGD-7S等一大批高配合力、高异交率或品质优良的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以及广恢3550、广恢122、广恢998、广恢308等一批具有理想动态株型的优良、抗病恢复系,并广泛应用于测交组配,育成一大批类型丰富,早、中、迟熟配套的杂交稻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天优998、天优122、五优308、淦鑫203、五丰优615、吉优615、吉丰优1002和天优3618等17个组合被认定为超级稻,泰优390、泰优398、泰丰优208、泰优1002获得省级或国家优质稻金奖品种。育成的系列杂交稻在生产上大面积累计推广应用超过4 133万hm2,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我国粮食安全和杂交稻种业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就杂交稻未来育种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展望。

关 键 词:杂交稻  育种技术  不育系  恢复系  超级稻育种  优质化育种
点击此处可从《广东农业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广东农业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