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生物联合对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 PAHs 的修复作用 |
| |
作者姓名: | 周妍 滕应 姚伦芳 任文杰 丁克强 李振高 刘方 骆永明 朱烨 |
| |
作者单位: |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41230858, 41271329)*通讯作者:滕应(1975年生),男,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环境生物修复。E-mail: yteng@issas.ac.cn 姚伦芳1,2 任文杰2 丁克强3 李振高2 刘方1 骆永明2 朱烨2 |
| |
摘 要: |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在种植紫花苜蓿的同时,分别施加木霉菌剂、根瘤菌菌剂以及木霉与根瘤菌复合菌剂,并采用离心分级法将处理后土壤分为4个粒径团聚体,即细黏粒(0.1~1μm)、粗黏粒(1~5μm)、粉粒(5~50μm)以及细砂粒(50~250μm),分析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对不同粒径土壤中PAHs的去除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瘤菌联合作用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优,其降解率达60%以上。不同粒径组分中PAHs含量的分布表现为细砂粒粉粒粗黏粒细黏粒,且PAHs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去除率差异性较大。低环(2、3环)PAHs在各粒径组分中去除率较低(20%以下),并在不同粒径组分间呈非均衡分配状态;4环PAHs的去除主要集中在粉粒和细砂粒中,而5环PAHs的去除主要发生在细黏粒上。可见,PAHs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分布特征及降解效应为进一步阐明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关 键 词: | 多环芳烃 紫花苜蓿 木霉 根瘤菌 土壤团聚体 降解效应 |
收稿时间: | 2014-10-13 |
修稿时间: | 2014-10-27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