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覆盖方式和施氮量对糜子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周瑜 苏旺 王舰 屈洋 高小丽 杨璞 冯佰利 |
| |
作者单位: | 1.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712100;2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青海西宁810016;3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陕西岐山722400 |
| |
基金项目: | 本研究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D07B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1529),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7-12.5-A9)和陕西省小杂粮产业技术体系资助。 |
| |
摘 要: | 于2011-2013年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 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 以覆盖栽培方式为主因素, 氮肥应用水平为副因素,调查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下糜子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传统不覆盖和不施肥相比, 覆盖和施氮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至成熟阶段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 同时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 光合改善效果以“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和180 kg·hm–2氮肥施用量最为显著。覆盖和氮肥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量, 降低糜子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而提高了糜子花后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覆盖显著提高糜子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穗长, 其调控效应以“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较好;随施氮量的提高, 糜子产量和千粒重先升后降, 而穗粒数和穗长持续增加, 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135~145 kghm–2。因此, 建议黄土高原糜子最佳栽培措施为“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的二元覆盖集水保水系统结合135~145 kghm–2氮肥用量。
|
关 键 词: | 糜子 覆盖 氮肥 光合特性 干物质 产量 |
收稿时间: | 2015-12-0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