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作者姓名:邓正苗  谢永宏  陈心胜  李峰  邹业爱  侯志勇  李旭  曾静  李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290,3177047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青年创新团队(2017QNCXTD_LF)
摘    要:洞庭湖流域包含众多河流、沼泽、湖泊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洞庭湖流域湿地退化严重,针对洞庭湖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本文从洞庭湖流域的湿地概况、退化现状和原因出发,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生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修复模式,即环境评价——目标制定——规划编制——修复实施——管理维护——反馈调节,最终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后,通过洞庭湖流域四种典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未来应从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过程及机理、流域尺度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关 键 词:湿地  生态修复  修复模式  湿地管理  洞庭湖流域
收稿时间:2018-10-11
修稿时间:2018-11-01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现代化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