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栽培与野生大麦籽粒性状比较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    要:为了解大麦群体遗传多样性,指导大麦育种亲本组配,对137份栽培与野生大麦籽粒性状差异进行比较,结合皮裸、棱型特征,估算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对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大麦粒长(8.16 cm)显著短于野生大麦粒长(13.19 cm),但其粒宽与粒厚(3.33 cm与2.62 cm)相对于野生大麦(2.92 cm与1.69 cm)显著增加,粒重在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大麦籽粒性状变异可能与品种选育中增加穗粒数及改良品质目标有关。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0.5,平均值为0.34,在0.334水平上将参试材料聚为4类。第Ⅰ类为六棱皮大麦(35份),主要为饲用,来源地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第Ⅱ类为六棱裸大麦(47份),主要为食用,来自青藏高原一带;第Ⅲ类是二棱皮大麦(51份),包括啤用大麦(来自我国)与野生大麦(来自以色列);第Ⅳ类是二棱裸大麦(4份),其中1份来自湖北,其他3份来源地不明确。聚类结果与棱型、皮裸特征分类一致,与来源地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与大麦用途相关。大麦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育种实践中利用野生大麦资源时,建议将其与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的栽培二棱皮大麦进行组配,有利于优良基因位点纯合,提高育种效率。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