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动力学特性 |
| |
作者姓名: | 苏帅 杨永刚 黄磊 |
| |
作者单位: | 山西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山西大学 黄土高原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06,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旱沙区固沙植物生存的生态水文机理研究”(41671076);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植被防护体系活化斑的形成机理及治理”(29Y729801) |
| |
摘 要: | [目的]揭示矿区不同立地土壤水动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矿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非饱和导水率、孔隙度与紧实度等监测试验,揭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持水性、有效水含量和导水特性等变化规律。[结果]土壤持水性和供水性在受损区<修复3a区<修复5a区<修复10a区<修复15a区<未干扰区,但修复区20—40cm土壤持水性、供水性较0—20cm土壤低,修复效果不明显;土壤结构改善效果遵循受损区<修复区<未干扰区的变化规律,且修复区亚表层土壤结构改善效果不明显。采用指数函数拟合吸力和非饱和导水率效果较好(r2>0.95),相同吸力下,容重大而非饱和导水率较小;非饱和导水率和容重呈负相关,和孔隙度呈正相关且相关性随吸力增加降低。矿区0—20cm易有效含水量呈现受损区<修复3a区<修复5a区<修复10a区<未干扰区<修复15a区,但修复区20—40cm土层易有效水含量较0—20cm小。[结论]土壤易有效水含量和容重、紧实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黏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修复后土壤结构有所改善,持蓄调节水分能力有所提高。
|
关 键 词: | 矿区 土壤水 水分特征曲线 非饱和导水率 有效水 |
收稿时间: | 2017-07-26 |
修稿时间: | 2017-09-1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