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利用 |
| |
作者姓名: | 李强 乔文臣 魏建伟 孙书娈 李慧敏 孟祥海 李丁 赵明辉 赵凤梧 |
| |
作者单位: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
| |
基金项目: | 农业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CARS-3-2-3);国际挑战计划“Generation Challenge Programme”(GCP SP3 G4007.06);小 麦诱变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创制(2016YFD0102101)。 |
| |
摘 要: | 为明确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该品种与"双晚技术"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试验站(37°44′N,115°42′E)进行试验。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晚播会显著增加穗数,是晚播高产的基础,适合"两晚技术";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衡科6021’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在不同播期内差异不显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减少。‘衡科6021’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12—2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7—21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330万~390万株/hm2,结合"两晚技术",使作物周年理论总产量可达20221.85 kg/hm2。
|
关 键 词: | 冬小麦 ‘衡科6021’ 播期 种植密度 双晚技术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
收稿时间: | 2016-10-28 |
修稿时间: | 2016-12-22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