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84篇
农学   15篇
  10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淼重瓣冠’是从文冠果的实生变异单株中选出的观赏型新品种。树势强健,发枝力强;总状花序,每花序20~30朵重瓣无性花,每朵小花约30个花瓣,花瓣白色;外层花瓣较大为倒卵形,逐层变小,内层花瓣长条形;不结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文冠果叶总皂苷的提取工艺,并对其减肥降脂功效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并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文冠果叶总皂苷的提取温度、液(mL)料(g)比、乙醇体积分数进行优化。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小鼠建立高血脂症模型,建模4周后,以奥利司他为阳性对照,分别采用高(200 mg/kg)、中(100 mg/kg)、低(50 mg/kg)剂量组文冠果叶总皂苷连续灌胃4周,检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浓度,分析不同剂量文冠果叶总皂苷对小鼠体内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结果】文冠果叶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 ℃,乙醇体积分数70%,液(mL)料(g)比30∶1,此时文冠果叶总皂苷得率为4.952%。对小鼠的减肥降脂试验表明,文冠果叶总皂苷对胰脂肪酶的抑制活力最高可达68.29%,且在高血脂模型中,高、中、低剂量文冠果叶总皂苷均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血清中的TC、TG、LDL-C浓度,提高HDL-C浓度,其中高剂量组的降脂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物奥利司他效果相当。【结论】文冠果叶总皂苷减肥降脂功效显著,能够有效抑制胰脂肪酶活力,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进而促进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叶幕微气候因子对文冠果枝条生长发育和光合同化能力的影响,为文冠果树体的整形修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山东东营选择20株6年生文冠果树,调查其冠层内东西南北4个方向,每方向上层和下层、外侧和内侧4个区域,共16个小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微气候因子,再分别测定各区域文冠果枝叶量及叶片光合色素、光合产物和氮含量,并将其与微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文冠果叶幕内不同区域温度和湿度均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区域光照强度差异显著,除北向上层外侧光照强度略低于下层外侧外,其余各方向均有上层外侧最高、下层内侧最低的现象,两区域差异达260.0%。树冠东、南方向1年生枝条数量、长度、基径均大于西、北方向;树冠上层1年生枝条数量少于下层,而上层1年生枝条长度、基径均大于下层;树冠外侧新枝数量和叶片数量均多于内侧,下层叶片数量多于上层,但上下层新枝数量无明显差异。5月为树冠内新枝数量和叶面积增长最快的时段,树冠上层新枝数量和叶面积增长快且明显大于下层,与光照强度增长规律一致。树冠内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西、北方向高于东、南方向的规律;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碳氮比均有外侧大于内侧,东、南方向大于西、北方向,且东、南方向各区域差异较大的规律。光照与文冠果树冠枝、叶生长指标和叶片生理指标相关性较大,且与多数树体枝、叶生长指标和叶片生理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适当对东、南方向和上层、外侧的枝条加以疏除,可以增强透光性,能使树体生长更为均匀,为文冠果产量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用于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性别分化过程研究和不同器官的内参基因,本研究以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期的顶芽和侧芽、根、茎、叶、种仁、雌能花和雄能花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鉴定7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UBQ,EF-1α,TUB,eIF-4α,18S rRNA和GAPDH)在各样品中的表达量,并评价7个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各基因在雌能花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他材料,在雄能花中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适用于文冠果性别分化过程的最优内参基因为UBQ和eIF-4α,适用于不同器官的最优内参基因为EF-1α和GAPDH。研究结果将对今后进行文冠果性别分化过程研究和不同器官中的基因表达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文冠果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科学栽培文冠果提供理论依据。以平作为对照,研究垄作种植对文冠果幼苗生长状况、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pH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平作相比,垄作显著降低0~20、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2)垄作增加2个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且20~40 cm土层增幅明显,其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平作分别提高了117.05%、53.06%、28.31%和23.40%。(3)垄作种植显著增加根长,促进分枝和侧枝生长,提高叶面积,其地上生物量、根干重和冠根比显著高于平作121.20%、46.15%和51.19%。可见,垄作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供肥能力,更利于文冠果幼苗生长,是较好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6.
三种抗旱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制作石蜡切片对沙棘、文冠果、虎榛子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 ,以角质层厚度 ,栅栏组织厚度/叶肉组织厚度 ,第一层栅栏组织细胞密集度 ,侧维管束密度 ,主脉厚度这几项旱性结构的主要指标进行检验比较 ,结果表明这三种植物都具备抗旱结构但又有各自的抗旱特点 ,综合各抗旱指标对三种植物的抗旱性排序 ,其抗旱能力为 :文冠果 >沙棘 >虎榛子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文冠果种群种子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地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和测定,对我国西部地区8个文冠果天然群体的种子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个文冠果种群的种子横径为1.05~1.51cm,纵径为0.86~1.38cm,种形指数为1.07~1.32,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陕西延安种群种子的千粒质量和出仁率均最大,分别为1108.4g和48.28%,显著高于甘肃和青海种群;8个种群的种仁含油率均在53%以上,且不同种群间差异显著;文冠果种仁油含有12种脂肪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40.90%~46.12%),其次是油酸(29.21%~31.25%);含有17种氨基酸(22.53%~27.58%),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27.6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种形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化规律,随经度的增加,种形指数逐渐减小;种子千粒质量与4—9月份的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干燥度呈显著负相关;种仁油含量随地理经度的减小而降低,与4—9月份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种仁氨基酸含量与地理经度及无霜期相关性显著,随经度和无霜期的增加而增大,即东部地区氨基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取不同的人工辅助措施进行了提高文冠果坐果率的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辅助措施中,以液体喷雾提高坐果率效果最为显著,坐果率达到4.1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以50 mg L-1的赤霉素处理,提高坐果率效果最显著,达到5.47%;其次为2000 mg L-1的丁酰肼处理水平,为4.95%;再次为1000 mg L-1的青鲜素处理水平,达到4.89%。  相似文献   
9.
以文冠果花粉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形态特性和不同产量水平母树花粉萌发差异,不同浓度维生素、微量元素、生长调节剂对文冠果花粉萌发的影响及不同花粉贮藏条件对花粉萌发和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文冠果形态上看,有毛类型母树比无毛类母树花粉萌发快、萌发率高,2h内花粉萌发率比无毛高1倍以上.维生素处理对文冠果花粉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20 mg/L维生素C处理的花粉萌发率最高.供试微量元素中,硼和钙2元素对文冠果花粉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钼、铜、锰对花粉萌发有抑制作用.供试4种生长调节剂对文冠果花粉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花粉萌发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IAA> GA>2,4-D>NAA.其中,GA和NAA在较高浓度下对花粉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IAA和2,4-D在较低浓度下对花粉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波法对以氯化锌溶液活化文冠果果壳制备的活性炭进行处理,并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时间、温度和pH对亚甲基蓝溶液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行为符合朗缪尔等温线,它在温度分别为30,40和50℃时,活性炭对亚甲基蓝溶液最大单层吸附量分别达到235.041,279.985和287.3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