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豹蛛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星豹蛛乙酰胆碱酯酶的生物活性,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反应体系的pH值、反应时间、酶浓度、反应温度和底物浓度5个因素对测定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Koch)头胸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以优化酶活性测定的最适条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确定了星豹蛛头胸部乙酰胆碱酯酶的最适反应条件是:酶浓度为12 g.L-1;底物浓度为0.6 mmol.L-1;反应体系pH值为7.0;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5 min。  相似文献   
2.
以一等优质晚稻湘晚籼1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不同的氮肥水平,研究节氮条件下晚稻倒伏对拟环纹豹蛛种群动态的影响,以期为优质晚稻的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稻飞虱种群数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直立植株的拟环纹豹蛛、稻飞虱种群数量随着晚稻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在齐穗期达到最大,稻飞虱种群数量在乳熟期达到最大;乳熟期水稻植株发生倒伏后,拟环纹豹蛛逐渐由直立植株迁移到倒伏植株,而稻飞虱则由倒伏植株迁移到直立植株,施氮量越高,倒伏指数越大,迁移越明显,倒伏植株与直立植株间的种群增长率越大,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福莲  张帆  谢广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75-276,278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三突花蛛的捕食上限(Namax)和a/′Th值均高于T纹豹蛛。这两种蜘蛛的寻找效应均随豇豆荚螟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T纹豹蛛下降幅度较大。随着猎物密度增加和寻找效应降低,二者的捕食量均有提高,而三突花蛛提高较多。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仅在豇豆荚螟密度为4头/皿时低于T纹豹蛛,当其寻找效应高于T纹豹蛛时,其捕食量(捕食上限)高于同密度下T纹豹蛛的捕食量。用汪世泽等(1988)的模型来模拟,求出了二者的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田间应用这两种蜘蛛控制豇豆荚螟时,益害比可分别设为15∶和11∶.3。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不同温度(25、30和35℃)对拟环纹豹蛛的捕食功能及寻找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其中在30℃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控制效果最好,雌、雄成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00头和166.67头。在不同温度下捕食量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龄期拟环纹豹蛛随着褐飞虱密度增加寻找效应呈下降趋势。3龄、5龄幼蛛随着猎物的增多搜寻效应值呈急剧下降趋势,而雌、雄成蛛下降相对平缓。研究表明,雌雄成蛛的寻找效应比幼株的搜寻能力强。  相似文献   
5.
低剂量杀虫剂对星豹蛛捕食桃蚜功能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蜘蛛对蚜虫控制作用的影响,采用药膜法和点滴法测定了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和桃蚜Myzus persicae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利用HollingⅡ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析了杀虫剂作用下星豹蛛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桃蚜和星豹蛛均对阿维菌素最敏感,其对应的LD50和LC50最低,分别为4.94×10-4 μg/头和0.14 mg/L;吡虫啉和啶虫脒居中,毒死蜱最低;前三者的LD50依次是毒死蜱的127.47、72.05和1.67倍,LC50依次是毒死蜱的261.36、3.60和4.08倍。杀虫剂处理星豹蛛后对桃蚜的功能反应类型基本符合HollingⅡ模型;除3.0、4.5 mg/L啶虫脒处理外,不同杀虫剂作用下星豹蛛对桃蚜的处理时间长于对照组的0.016 d,最大日捕食量小于对照组的60.7头;同种杀虫剂作用下,随着浓度增加平均日捕食量逐渐降低,处理时间延长,瞬间攻击率下降;寻找效应随着桃蚜密度和杀虫剂浓度的增大而下降。表明低剂量杀虫剂处理星豹蛛后延长了其对猎物的处理时间,降低了瞬间攻击率,减少了日捕食数量,从而降低了对猎物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拟环纹豹蛛头胸部为材料,利用微波消解法对其进行处理,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法对样品中的总钙离子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不同温度下蜘蛛头胸部钙、镁离子含量的变化;同时采用田间调查法研究拟环豹纹蛛在不同温度下空间生态位宽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蜘蛛头胸部Ca2+含量升高,导致神经冲动传递速度加快,范围加广,新陈代谢加强,活动力及兴奋性加强,空间生态位幅度变宽。  相似文献   
7.
稻田蜘蛛对弹尾虫的功能反应及选择作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作者在室内研究了拟环纹豹蛛和草间小黑蛛对弹尾虫的功能反应和选择作用。结果表明,两种蜘蛛对弹尾虫的功能反应均为Ⅱ型反应,并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拟环纹豹蛛对弹尾虫的功能反应明显强于草间小黑蛛,其对弹尾虫的控制作用(a/Th=39.758)是草间不黑蛛(13.031)的3倍左右。弹尾虫和白背飞虱共存时,两种蜘蛛的功能反应变为Ⅲ型反应,并对弹尾虫都具有明显的偏好性,弹尾虫的存在降低了两种蜘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体内的表达特性及对溴氰菊酯胁迫的响应,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其细胞色素P450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技术分析其在星豹蛛各发育阶段及雌雄成蛛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其在溴氰菊酯不同浓度胁迫下和不同处理时间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星豹蛛雌成蛛中克隆得到1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其开放阅读框为1 473 bp,编码490个氨基酸,命名为PaCYP3001U16(GenBank登录号为MZ643213)。PaCYP3001U16基因在星豹蛛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成蛛期的表达量最高,在6龄幼蛛期的表达量最低;该基因在雌雄成蛛腹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头胸部及足部的表达量。星豹蛛雄成蛛经LC10(5.151 mg/L)、LC30(8.619 mg/L)和LC50(12.311 mg/L)溴氰菊酯处理12 h,PaCYP3001U16基因的表达量均被抑制,且在LC50处理下表达量最低。PaCYP3001U16基因经LC30溴氰菊酯处理...  相似文献   
9.
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是我国南方果园、稻田、菜地等农业生态系统中抑制害虫的重要天敌类群。本文采用浸渍法,测定了8种化学除草剂对两种狼蛛的毒力。结果表明,烯草酮、百草枯、精喹禾灵、异丙甲草胺、氯氟吡氧乙酸、乙草胺等6种除草剂对拟水狼蛛和拟环纹豹蛛均有较强的毒力,对拟水狼蛛的LC50依次为:0.6554、1.2002、2.3599、3.2207、5.9995和7.2215 g/L;对拟环纹豹蛛的LC50依次为:0.2506、1.5304、0.6202、5.1118、1.0393和4.1818 g/L。在供试的8种除草剂中,乙羧氟草醚对两种狼蛛的毒性最强,对拟水狼蛛和拟环纹豹蛛的LC50值分别为0.4484和0.1952 g/L;灭草松对两种狼蛛的毒性最弱,对拟水狼蛛和拟环纹豹蛛的LC50值为30.1875和31.662 g/L。  相似文献   
10.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effect of two insecticides, dimethoate and cypermethrin, on prey capture, feeding and rate of development of the wolf spider Pardosa amentata. Though partly lethal doses (LD50 and LD10) were applied and a high proportion of surviving spiders suffered paralysis for one to two days, which could be fatal under field conditions, no negative effects on other investigate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development and predation rates) of the surviving individuals were observed. With very low doses of cypermethrin, killing rate and feeding of females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final moult and egg-sac deposition were increased compared to untreated controls. This is the first evidence of enhanced performance due to an insecticide in a spider. The possibility of insecticide stimulation of predator population recovery after eradication by spraying is discussed. © 1998 S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