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ascomycete fungu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 a devastating necrotrophic plant pathogen with an unusually broad host range and worldwide distribution. The benzimidazole fungicide carbendazim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control S. sclerotiorum in China for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and high levels of carbendazim resistance have been reported in eastern China. In this study, carbendazim sensitivity was assessed in a total of 5042 field isolates of S. sclerotiorum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of China from 2008 to 2013. Results showed that no carbendazim resistant isolates could be detected in north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China. In 2013, 0.77% and 0.72% of the field isolates assayed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carbendazim in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respectively. In Anhui province of eastern China, the frequencies of carbendazim resistance were 18.18%, 7.05% and 7.25% in 2008, 2011 and 2012, respectively. The decrease in frequency of carbendazim resistance in Anhui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2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1). Nevertheles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16) were found in fitness parameters such as mycelial growth on PDA media, virulence to oilseed rape plants and oxalic acid production between carbendazim resistant and sensitive isolates. A negative cross resistance pattern was detected between carbendazim and diethofencarb. Mixture of carbendazim and diethofencarb (4:1) applied at 200 μg/mL provided 100% and 91.5% preventive efficacy against carbendazim resistant and sensitive isolates, respectively, and 87.1% and 81.7% curative efficacy against resistant and sensitive isolat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
木霉对多菌灵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田连生  陈菲 《土壤学报》2009,46(6):1127-1131
从耐药性木霉菌株的诱变选育过程中,得到一株能在含多菌灵2 000 mg L-1培养基上生长的变异菌株T32。该菌株在以多菌灵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于25℃、200 rm in-1振荡培养5 d,对多菌灵的降解率达到61.4%。在pH6.0、25℃、5%接种量和加入0.5%酵母粉为最适降解条件下,该菌株对多菌灵、速克灵、扑海因、甲基布托津和三唑酮这5种常用化学农药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1.4%、92.1%、55.3%、40.1%和86.5%。对原土壤、自然风干土壤和高温烘干土壤中的多菌灵进行室内降解实验,在25~28℃、5%接种量、含水量维持15%的条件下处理10 d,对多菌灵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8.6%、75.3%和70.5%。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采自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稻瘟病菌菌株抑制中浓度(EC50)大多数分布在200~300mg/kg之间,最高为405mg/kg,最低为158mg/kg,其EC50值相差2倍以上,说明供试稻瘟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均较差,且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种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果蔬中多菌灵残留的方法,该方法采用QuEChERS技术为前处理方法,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以PSA(Primary Secondary Amine,N-丙基乙二胺)和C18填料作为净化材料。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标准品在0.1~10.0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方法定量限为0.1 mg/kg(SN=10);加标浓度为0.5和5.0 mg/L的平行5次测试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8%和1.72%;0.1、0.5和5.0 mg/L 3个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在96%~110%之间。   相似文献   
5.
戴必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26-3528
用多菌灵15%+福美双15%可湿性粉剂配制1.00~10.00 g/L 10个不同浓度系列,对九重葛插穗进行3 h浸泡处理后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中最佳的插穗平均生根数、根长、根直径、叶片数、新枝数、新枝长分别为34.2片、25.28 mm、1.16 mm、39条、3.8条、141.6 mm,最高成活率达到100%,所测生长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剂量在1.00~2.50 g/L,插穗生根数、成活率、根长、根径、新叶数、新枝数和新枝长均与处理剂量的关系呈二次曲线模型(R2>0.94).结果分析显示,最佳处理的理论剂量为1.82 g/L.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农药对农田环境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海弧菌Q67和斑马鱼作为受试生物,研究多菌灵杀菌剂对其的急性毒性,从而初步评价该杀菌剂农业生产应用中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结果]22%多菌灵杀菌剂对青海弧菌Q67的EC_(50)为7.70 mg/L,pEC_(50)为2.11;22%多菌灵杀菌剂对斑马鱼的24、48、72、96 h LC_(50)分别为8.53、8.39、8.07和7.64 mg/L;斑马鱼的安全浓度为0.76 mg/L。[结论]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对鱼类毒性评价标准,判断22%多菌灵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属中毒。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对芒果干制过程中保鲜类农药残留量的影响,以芒果干的加工过程为例,研究清洗、去皮、护色、硬化、热烫及干燥等各个加工环节对芒果中常用保鲜类农药咪鲜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及代谢物2-氨基苯并咪唑残留量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芒果干制的过程中,随着加工环节的增加,芒果中常用保鲜类农药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去皮对咪鲜胺的影响最大,降解率达94.82%;干燥脱水的过程使得芒果干中4种农药的残留量增加,与真空干燥相比,恒温干燥箱干燥可以较大程度的去除芒果干制过程中的大部分农药残留,农药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测定了多菌灵、三环唑对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黑色素形成的影响,以及经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对棉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培养基内含量超过0.1μg/ml时,即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随着培养基内多菌灵浓度的增加,微菌核形成时间逐渐延长,形成量逐渐减少;三环唑浓度为0.5μg/ml时,可抑制微菌核的黑色素形成,微菌核从黑色变为浅红至红褐色。三环唑对微菌核黑色素形成呈可逆抑制,变色的微菌核菌落移入不含药的培养基后,大多可恢复形成黑色素。培养基内三环唑浓度的提高,也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因2种杀菌剂的抑制而丧失形成微菌核的白色菌丝体移入不含药的培养基,微菌核形成能力也不能恢复。多菌灵和三环唑经棉株吸收后均能抑制植株内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但对微菌核色素的形成未见有明显影响。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的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蔬菜中多菌灵等15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不同蔬菜中多菌灵等15种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2种试验检测方法,多菌灵等部分农药残留量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这是蔬菜样品基质干扰所致。[结论]LC/MS/MS方法质谱抗干扰能力强、稳定、可靠,使用简便快速、分析时间短;HPLC方法需要更好的方法优化才能得到更可靠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安徽省望江、合肥、太湖、巢湖、蒙城、凤阳、灵壁、肥西、宣城、旌德等10个市县的油菜病茎上分离得到60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并对其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有18株对多菌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上述各地均有抗药性菌株分布,但所占的比例不一,以蒙城系列(MCS)监测到的抗药性个体比例所占比例最大(66.7%),太湖(THS)最小(9.1%),但监测到THS-1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最强,高达743.8347mg/L。结果提示安徽省各地油菜菌核病菌已经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且个别菌株已达到极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