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为了研究樟子松梢小卷蛾Rhyacionia pinicolana (Doubleday)(鳞翅目:卷蛾科)的产卵器、复眼和口器上感受器的外部形态、类型和分布特点,从野外采集被害的樟子松侧枝,在室内培养出樟子松梢小卷蛾成虫,通过QUANTA-200型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观察。观察表明,在樟子松梢小卷蛾产卵器、复眼和口器上共有4种类型感受器,分别是着生于产卵器上的毛形感受器(STⅠ,STⅡ,STⅣ),着生于口器上的毛形感受器Ⅲ型(STⅢ)、栓锥形感受器(SS)和腔锥感受器(coe),着生于复眼上的锥形感受器(SBa)。樟子松梢小卷蛾上观察到的这4种类型的感受器,在形态、类型和分布上,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相同部位观察到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狭胸天牛幼虫触角主感器及其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感受器的形态,种 类和分布,并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触角主感器受肾形成唇形,长约98.0μm,宽约24.5μm。下颚须顶端感受器20个~25个,下唇须顶端约15个感受器,根据不同形态,大致分为3种类型;栓锥形,锥柱形和腔锥形。栓锥形和锥柱形感受器分别着生于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表面,腔锥形感受器着生于它们的端节侧面。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根据感受器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将触角感受器分5种类型,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机械感觉毛Ⅰ、机械感觉毛Ⅱ。这5种类型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不同部位,毛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分布于鞭节,而机械感觉毛Ⅰ、机械感觉毛Ⅱ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对雌雄虫触角各种感受器数量比较发现,雄成虫毛形感器数量极显著(P<0.01)多于雌虫的,而雌虫锥形感器Ⅰ的数量极显著(P<0.01)多于雄虫的。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用于检测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残留的免疫生物传感器的最关键组成,即感受器部件的制备方法、最佳检测条件,并对所制备感受器部件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二醋酸纤维素作为载体支架结构,戊二醛为交联剂,己二胺为制孔剂,制备了最佳条件符合标准的载体膜。采用双盲评分法测定其性能,选取性能良好的载体膜包被SM2抗体制成抗体膜。将酶标抗原和SM2标准品联到抗体膜上,应用溶解氧分析仪测定体系中过氧化氢减少量。结果表明,质控膜和测定膜的电流变化值差异显著(P<0.05),感受器部件反应灵敏,最低检测限达5μg·L-1。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蛾绒茧蜂的触角感觉器进行观察,发现10个类型的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刺形感觉器、具孔刺形感觉器、栓锥状感觉器、坛形感觉器、端突柱形感觉器、端孔坛形感觉器、腔形感觉器和蒲姆氏鬃。其中毛状感觉器的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鞭节上感觉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柄节和梗节上只发现毛状感觉器和刺形感觉器,蒲姆氏鬃只分布在头与柄节之间的节间膜上。  相似文献   
8.
斜纹夜蛾感受器超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斜纹夜蛾触角、跗节和产卵器的感受器形态结构特征,发现触角感受器主要包括毛形、锥形、刺形、耳形和腔锥感受器.雌、雄虫触角锥形感受器形态特征区别明显,雄蛾锥形感受器长约10~15 μm,基部直径约4~5μm,显著比雌虫锥形感受器长、粗,雄蛾锥形感受器顶端有一小锥,雌蛾没有.雌成虫和雄成虫前足、中足、后足跗节均分布有毛形和刺形感受器,但数量明显少于触角同类感受器数量.雌成虫产卵器上主要为长毛形和短毛形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可能与其感受环境信息、产卵场所选择等行为有关.
Abstract:
The ultrastructures of the sensilla on the antennae, the tarsi and the ovipositor of Spodoptera litura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 The antennae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moths were found to contain five kinds of antennal sensilla, namely, sensillum trichodeum, sensillum basiconicum,sensillum chaeticum, ear-shaped sensillum and sensillum coeloconicum. The characters of sensillums basiconicum on the antennae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The length was 10-15 μm, the diameter at the base was approximately 4-5 μm for the male antennae,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and bigger than the female antennae, and the male moths had onesmall bradawl at the bass of the antennae while the female moths did not. The tarsi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moths contained two kinds of sensilla:sensillum trichodeum and sensillum chaeticum; however, their numbers were significant less than those on the antennae. The long sensillun trichodeum and short sensillun trichodeum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ovipositor. These results provided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oviposition deterren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菜粉蝶幼虫对2种寄主植物(甘蓝和旱金莲)叶片汁液的行为及电生理反应,为阐明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选择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小菜粉蝶幼虫孵化后饲养在甘蓝叶片上,选用进入5龄24~48 h的小菜粉蝶幼虫供试;植物叶片榨出汁液,用行为试验双选法测试幼虫对汁液的行为反应,用顶端记录法测试幼虫侧栓锥和中栓锥味觉感受器对汁液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行为试验结果表明,甘蓝饲养小菜粉蝶幼虫取食含有甘蓝叶片汁液的玻璃纤维滤纸圆片极显著多于取食含有旱金莲叶片汁液的圆片(P<0.001).电生理试验表明,侧栓锥味觉感受器对2种叶片汁液的电生理反应均显著强于中栓锥味觉感受器(P<0.01),且侧栓锥味觉感受器对旱金莲叶片汁液的电生理反应显著强于甘蓝叶片汁液(P<0.01),而中栓锥味觉感受器的反应对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侧栓锥味觉感受器有3个味觉神经元对叶片汁液有反应,中栓锥味觉感受器只有2个味觉神经元对叶片汁液有反应,且侧栓锥味觉感受器中味觉神经元1和神经元2对旱金莲叶片汁液的反应频率极显著强于对甘蓝叶片汁液的反应频率(分别为P<0.01和P<0.001),味觉神经元3对两者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中栓锥味觉感受器中味觉神经元1和神经元2对旱金莲叶片汁液和对甘蓝叶片汁液的反应频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甘蓝饲养小菜粉蝶幼虫对旱金莲叶片汁液有拒食行为,这种拒食行为与侧栓锥味觉感受器中相关味觉神经元的激活有关.小菜粉蝶幼虫侧栓锥味觉感受器对2种寄主植物叶片的反应均显著强于中栓锥味觉感受器,说明在对寄主植物的探测上侧栓锥味觉感受器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的味觉适应性行为,为棉铃虫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法和味觉感受器切除法进行不同取食条件下棉铃虫5龄幼虫的取食选择行为试验。供试化合物为处理后终浓度为2mmol/L的棉酚和印楝素。【结果】正常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均十分敏感,取食对照叶碟量显著高于处理叶碟(P〈0.05);切除中栓锥感受器后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棉酚或含印楝素的叶蝶量与正常叶碟有显著差异(P〈0.05),而切除侧栓锥感受器后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棉酚或含印楝素的叶蝶量与正常叶碟差异不显著(P〉0.05);以含有低浓度取食抑制素的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不敏感,取食对照叶碟量与处理叶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棉酚和印楝素是棉铃虫幼虫的取食抑制素,侧栓锥感受器中含有对棉酚和印楝素敏感的味觉神经元,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具有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