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13篇
农学   68篇
基础科学   3篇
  27篇
综合类   234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04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对氟化物高度敏感的家蚕品种733新和高度耐受性品种T6构建耐氟近等基因系,对回交15代的近等基因系群体从幼虫2龄眠起开始至4龄第3天连续添食200 mg/kg Na F溶液浸渍的桑叶,调查蚕体重要代谢酶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变化。解剖获取4龄3 d幼虫中肠组织进行双向电泳分析的结果显示,近等基因系群体中耐氟个体中肠的GST表达量比敏感个体明显上调。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ST基因在耐氟个体与敏感个体中肠、血淋巴、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相对表达量,并对5龄1~6 d幼虫中肠、血淋巴中的GST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家蚕对氟化物的抵抗力可能与体内GST酶活力的强弱有关,由于受氟化物刺激的诱导,可能导致GST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家蚕耐氟机制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2.
鹰嘴豆籽粒贮藏蛋白双向电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鹰嘴豆为材料,通过对样品制备、电泳条件的优化,建立其籽粒贮藏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并通过电泳图谱的分析,了解贮藏蛋白等电点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经考马斯亮蓝染色获得贮藏蛋白斑点约380个,等电点范围在pH4.0~8.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pH6.0~7.0;鹰嘴豆籽粒贮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000.120000,表现出2个分布峰,一个在30000~40000,另一个在50000~60000;鹰嘴豆与大豆籽粒贮藏蛋白的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布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3.
对抗性番茄材料‘Hawaii 7996’分别接种强致病力青枯菌(RsH)和中等致病力青枯菌(RsM)后,利用双向电泳技术找到了两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谷胱甘肽S转移酶L3和Remorin 1蛋白。在利用携带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的TRV重组病毒载体通过叶片浸润法证明VIGS体系可行后,进一步利用该技术沉默上述两个蛋白质的对应基因GST-L3Rem-1,并用半定量RT-PCR检测沉默效果。结果表明,分别沉默GST-L3Rem-1的番茄植株抗性减弱,在接种中等致病力青枯菌(RsM)后青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明显高于对照植株,说明基因GST-L3Rem-1与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苹果果肉为试材,通过比较总蛋白不同提取方法 (TCA-丙酮沉淀法、匀浆法以及改良酚抽提法),建立适于苹果果肉总蛋白提取技术。从所得双向电泳图谱分离效果来看,改良酚抽提法所得蛋白点个数最多、图谱背景清晰,分离效果好,明显优于TCA-丙酮沉淀法和匀浆法。同时,通过对各图谱分离效果的综合比较,认为在现有研究条件下,苹果果肉总蛋白双向电泳分析的理想上样量为250μg。  相似文献   
5.
恩施碎米荠种子蛋白质双向电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恩施高硒地区生长的具有超富硒能力的植物恩施碎米荠的种子蛋白质用TCA-丙酮沉淀提取,等电聚焦采用固相梯度胶条,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结果表明,蛋白质样品制备的质量高;银染胶图背景干净,蛋白点清晰,且呈现较好的聚焦结果,无明显拖尾或横纹现象;蛋白质集中分布在pH5~10的范围之内,分子量主要在20~60 kμ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授粉早期玉米花丝的总蛋白质,为从蛋白质组角度揭示玉米花粉与花丝早期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Ga25为试材,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法提取总蛋白质,运用双向电泳、质谱分析与检索技术,比较自交授粉后1 h和2 h的花丝蛋白质组的差异。【结果】与授粉1 h的蛋白质组相比,在授粉2 h后的蛋白质组中出现28个差异蛋白点,其中,6个蛋白质点特异表达,19个蛋白质点上调表达,3个蛋白质点下调表达;通过MALDI-TOF-MS质谱测序和MASCOT序列分析,注释了23个蛋白质点,其余5个为未知蛋白;功能分类表明,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细胞壁合成(21.4%)、防御/抗胁迫(17.9%)、细胞组织、蛋白命运、蛋白合成、转录等细胞过程。【结论】在玉米花粉与花丝早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蛋白质组有显著的变化,与授粉后1 h相比,授粉后2 h的蛋白质组中大部分差异蛋白呈上调趋势,并有特异蛋白质出现;分泌型过氧化物酶、膨胀素、果胶甲基化酶抑制蛋白、谷胱甘肽转移酶与未知蛋白4可能与玉米花粉和花丝的早期互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低温对不同基因型黄瓜叶片蛋白质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不同基因型黄瓜叶片的低温诱导蛋白,为从蛋白质组角度揭示黄瓜应答低温逆境的调控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的日光温室品种‘新泰密刺’和露地栽培品种‘津研4号’为试材,采用分步提取法溶解叶片总蛋白质,运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双向电泳、质谱分析与检索技术,在100 μmol?m-2?s-1的光照条件下,比较研究低温(15/15℃)和常温(25/18℃)下叶片蛋白质组的差异。【结果】利用提取液Ⅰ、Ⅱ和Ⅲ分步提取叶片总蛋白质后,提取液Ⅰ溶解的黄瓜蛋白质较少。对提取液Ⅱ和Ⅲ溶解的叶片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后发现,相对于常温处理,低温使‘新泰密刺’的7个蛋白质点特异表达、2个蛋白质点上调表达、2个蛋白质点下调表达、5个蛋白质点未表达;使‘津研4号’的7个蛋白质点特异表达、1个蛋白质点上调表达、4个蛋白质点下调表达、9个蛋白质点未表达。低温下,‘新泰密刺’的蛋白质点3和4 以及‘津研4号’中蛋白质点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常温处理,通过MALDI-TOF质谱分析,这3个蛋白质点被鉴定为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大亚基。【结论】黄瓜叶片的高亲水性蛋白质含量低;在相同的光照(100 μmol?m-2?s-1)条件下低温对不同基因型黄瓜叶片的蛋白质组均有影响;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可能与黄瓜叶片耐低温有关。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样品制备方法是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关键。为建立适于苹果花器官总蛋白提取及分析方法,以10年生‘华月’苹果花序为试材,通过优化提取条件,确立了适于苹果花器官总蛋白提取的技术方法。基于此,开展了苹果花器官蛋白双向电泳分析,并对随机筛选的32个蛋白点进行质谱(MALDI-TOF-TOF/MS)鉴定,经数据库检索,32个蛋白点均得到成功鉴定,按照功能划分为代谢及能量产生相关、抗性相关、蛋白质合成相关、细胞结构相关、调节相关及未知功能蛋白等6类。该研究通过优化蛋白质样品制备方法,进而完成双向电泳分析及质谱鉴定,为进一步利用苹果花器官开展苹果抗病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苹果果实表皮为试材,采用3种方法提取果实表皮总蛋白,并对双向电泳(2-DE)操作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良酚提法适于苹果果实表皮总蛋白的提取,优化后的2-DE分离体系为预制IPG胶条18cm pH 4~7,上样量600μg,改进后的等电聚焦程序,浓度16%的分离胶,适于苹果果实表皮总蛋白的2-DE分离。  相似文献   
10.
大麦条纹病由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 graminea)引起,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为进一步探索条纹病与大麦(Hordeum vulgare)的相互作用,以大麦品种甘啤6号和Issto为实验材料,在接种麦类核腔菌(代号DWC)7和21d后提取叶片蛋白,运用2-DE和质谱分析技术研究条纹病菌侵染后叶片蛋白质组学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甘啤6号和Isotta差异表达量在1.4倍以上的蛋白点28个,其中在甘啤6号中表达上调的蛋白点4个,下调的6个,诱导表达的2个,抑制表达的2个;在Isotta中,表达上调的蛋白点3个,下调的4个,诱导表达的4个,抑制表达的3个.质谱鉴定分析发现,表达上调的蛋白包括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A(2号蛋白点)、肌动蛋白(9号蛋白点)、核糖体再循环因子(ribosome-recycling factor,RRF)(10号蛋白点)、ATP合酶γ链(11和27号蛋白点)、琥珀酸脱氢酶(辅酶q)黄素蛋白亚基(15号蛋白点)和假定蛋白(26号蛋白点):表达下调的包括过氧化物还原蛋白(4号蛋白点)、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大亚基(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large subunit,RuBisCo)(3、5、12、14、16和18号蛋白点)、ATP合酶CF1α亚基(13号蛋白点)、Ycf3蛋白(17号蛋白点)和α-1,4葡聚糖蛋白合酶(alpha-1,4-glucanprotein synthase,UTPG)(28号蛋白点);诱导表达蛋白包括假定蛋白(6号蛋白点)、脂氧合酶2(lipoxygenase 2,LOX2)(7号蛋白点)、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质(light 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binding protein,LHCP)(19号蛋白点)、3-磷酸甘油酸激酶(3-phosphoglycerate kinase,PGK)(20号蛋白点)、凝集素(21号蛋白点)和ATP合酶γ链(22号蛋白点);抑制表达的蛋白包括RuBisCo(1、8、24和25号蛋白点)和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链(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small chain,RuBPCase)(23号蛋白点)等.按照其功能分类,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点分别参与了光合作用、蛋白质生物合成、植物防卫反应、能量代谢和细胞信号转导、细胞结构和纤维素生物合成等生理功能.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可能与大麦响应条纹菌侵染过程有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从蛋白质水平揭示不同抗性大麦品种抗条纹病的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