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系麦类作物育种课题开展研究40多年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端正育种方向,经常调整育种策略与技术路线,使麦类育种取得显著成绩,自1997年以来先后自育成功或引种成功春小麦、啤酒大麦及小黑麦新品种16个,均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登记。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介绍了稻田养鱼新田间建设模式方法、回形生态鱼塘的开挖方法及鱼、稻养种方法。具有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辊半喂入式小区育种花生摘果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小区育种涉及品种多、小区处理多、每小区产量小,且严格要求小区之间和品种之间的花生不能混杂。为解决小区花生育种收获中存在的人工摘果费工、费时、效率低且容易出现混杂等问题,提出了半喂入式花生摘果装置总体方案:采用差相组配的对辊结构、回转直径可调节的直杆式、弓齿式和矩形齿式作为摘果元件,进行了花生摘果辊与摘果元件的结构与参数设计,研制出一种小型对辊半喂入式小区育种花生摘果装置。以辽宁省主栽的花生品种"花育30"为试验材料,对3种摘果元件的摘果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矩形齿式摘果元件摘果效果最佳;以摘果对辊重叠距离、摘果对辊差相角和摘果对辊转速为试验因素,以花生摘净率、损伤率为试验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表明:摘果对辊重叠距离为10 mm、摘果对辊差相角为45°、摘果对辊转速为400 r/min时,花生摘果综合指标最优,摘净率为98.96%,荚果损伤率为1.03%。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质性状评价与改良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形成小麦品质研究的特色和优势领域,实现小麦消费高标准和多元化,阐述了目前我国小麦品质状况,包括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沉降值、籽粒硬度和蛋白质含量等;通过品质育种即常规育种结合分子育种和双单倍体育种、加强早代检测、种植区划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途径,可以有效改善小麦品质,加快育种进程;并且在品种繁育、推广种植、收购、制粉、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严格控制质量,确保小麦生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5.
依据1990-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17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照种和区试中居前三位的品种(系)在产量、成产三因素方面的变化趋势,并主要依据所有参试品种(系)的平均值,分1990-1998、1999-2006两个阶段来分析育种目标的演变。结果表明,在1990-2006年17年中.成产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是:在争取提高产量的基础上,穗数比较稳定,穗粒数逐渐增加且趋于稳定,千粒重略微增加;两个阶段育成的品种(系)表现为:产量变化从每公顷4482kg增加到5192kg.每公顷穗数稳定在520万左右,穗粒数由28.4粒增加到31.1粒,千粒重稳定在39g左右。依此提出今后旱地小麦的育种目标为:产量达到每公顷6000kg,穗数稳定在520万-540万/hm^2,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同时应注重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欧美杨无性系幼苗的光合生理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引种表现较好的9个欧美杨无性系的主要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个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Pn)平均值大小顺序为,38号>47号>35号>13号>49号>8号>39号>10号>32号,其日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无性系49号、32号、38号、35号、13号和39号的Pn曲线属于双峰型;无性系10号和47号的Pn曲线属于单峰型;蒸腾速率(Tr)平均值大小顺序为,47号>10号>39号>38号>49号>13号>8号>35号>32号,其日变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单峰型;无性系的水分利用效率的日波动性与无性系生长有一定相关性,在好的立地条件下,波动系数和林木平均胸径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在差的立地条件下,波动系数和林木平均胸径生长呈显著负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7.
依据1990-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17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照种和区试中居前三位的品种(系)在产量、成产三因素方面的变化趋势,并主要依据所有参试品种(系)的平均值,分1990-1998、1999-2006两个阶段来分析育种目标的演变。结果表明,在1990-2006年17年中.成产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是:在争取提高产量的基础上,穗数比较稳定,穗粒数逐渐增加且趋于稳定,千粒重略微增加;两个阶段育成的品种(系)表现为:产量变化从每公顷4482kg增加到5192kg.每公顷穗数稳定在520万左右,穗粒数由28.4粒增加到31.1粒,千粒重稳定在39g左右。依此提出今后旱地小麦的育种目标为:产量达到每公顷6000kg,穗数稳定在520万-540万/hm^2,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同时应注重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耐湿高产小麦品种济宁12号的选育过程,对其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该品种选育成功的经验。认为提高茎秆质量、弹性,合理株型,合理组配亲本是品种选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具有抑制骨骼肌生长的功能,本文主要对MSTN基因的结构和特点、作用机制、生物学功能及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带有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的籼稻品系75-1-127作为抗病基因供体亲本,用于扬稻6号和R6547抗病性的回交育种。通过比较75-1-127、扬稻6号和日本晴的Pi9基因位点的DNA序列,开发出了与Pi9基因紧密连锁的共显性STS(序列标记位点)标记PB9-1,用于Pi9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田间农艺性状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8个Pi9基因纯合的回交后代株系。其中,具有扬稻6号和R6547遗传背景的株系各4个。经湖北恩施和宜昌的病圃鉴定,携带有抗病基因株系的稻瘟病抗性水平较受体品种扬稻6号和R6547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有R6547遗传背景的株系08C893配制的杂交组合在上述病区的抗性表现也明显优于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上述结果说明,共显性标记PB9-1在Pi9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具有应用价值,并且Pi9基因作为稻瘟病抗源之一可以在湖北稻区进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