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4篇
  7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阐述了小陇山林区土麦冬的生态习性与分布、观赏等价值,并对开发利用及前景展望进行了初步总结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不同结构毛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调查了不同结构毛竹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状况,结果表明,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下植被物种有30~42种,竹阔混交林下植物种类比毛竹纯林多8~13种,竹阔混交林下植被的辛普森指数高于毛竹纯林,而香农-威尔指数竹阔混交林与毛竹纯林接近,种间相遇机率、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除个别指标值差异较小,毛竹混交林与毛竹纯林多样性指数值相差不大.毛竹纯林与竹阔混交林下植被优势物种并不明显,物种的分布格局也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估算广东地区林下植被碳储量和能量,应用湿烧法和氧弹式热量仪法对该地区共计11类林下植物的碳含量和热值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下木,505.47 g/kg)>其它灌木(496.36 g/kg)>阔叶类(下木,491.24 g/kg)>岗松(Baeckea frutescens)(491.06 g/kg)>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476.62 g/kg)>竹灌(474.19 g/kg)>大芒(Miscanthus floridulus)(473.60 g/kg)>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469.09 g/kg)>小芒(M.sp.)(452.73 g/kg)>其它草类(411.28 g/kg)>蕨类(387.30 g/kg),总体上遵循下木>灌木>草本的规律;热值大小顺序为下木杉木(19.83 MJ/kg)=下木阔叶类(19.83 MJ/kg)>其它灌木(19.50 MJ/kg)>岗松(19.47 MJ/kg)>桃金娘(19.13 MJ/kg)>芒萁(18.54 MJ/kg)>竹灌(18.11 MJ/kg)>大芒(17.86 MJ/kg)>小芒(17.77 MJ/kg)>蕨类(16.65 MJ/kg)>其它草类(16.35 MJ/kg),同样遵循下木>灌木>草本的规律;植物碳含量与热值之间符合曲线相关,其实验数值大致遵循模型y=0.0003x2-0.1921 x+53.3836,其中x为碳含量(g/kg),y为热值(MJ/kg),R2=0.9077,该模型可用于筛选具有应用潜力的能源植物.  相似文献   
4.
3种改造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3种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以期为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及养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石笔木Tutcheria championii纯林(简称P1样地),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尖叶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l、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v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简称P2样地),以及米老排、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等为主的阔叶混交林(简称P3样地)调查并记录各林分样地内灌木和草本的种类、盖度、株数及平均高度,运用多样性及均匀度等指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在各个样地分别用100 cm3环刀采集0~20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物理性质。【结果】各林分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平均值小于草本层,但是灌木层的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大于草本层;各样地草本层生长状况优于灌木层;P1样地的灌木及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均多于P2、P3样地;3种林分中,P1样地的土壤容重最大,P2样地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指标均表现为P2样地P3样地P1样地。【结论】混交林的群落结构较纯林合理且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专家点评秦岭恰如深含中国文明古韵的"秦"之称谓。作为横亘矗立中国中部的中央山脉,秦岭汇集了经山地走廊往来迁徙的东、西、南、北各路森林生物物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系统大家庭。秦岭冷杉、太白冷杉、大熊猫、川金丝猴、朱鹮等即是其知名的形象代言者。然而秦岭森林之美,是难以用诸多溢美之词来涵括的。秦岭森林涵养之水过去抚育了中华文明的奇葩,现在又要保障北京的生态安全,秦  相似文献   
6.
曹绍凤 《中国林业》2008,(12):53-53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森林的效益不仅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及其环境。  相似文献   
7.
秃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0年生不同造林密度秃杉人工林林下植被生长状况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秃杉人工林造林密度增大,林下植被高度、覆盖度和生物量减少,土壤物理性质不良,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要经常调整密度以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从而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
对种植26a的天童林场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林下共有植物59种,主要包括樟科、壳斗科、山茶科等.其中分布最多的树种是红楠、栲树、薄叶润楠、细枝柃、南酸枣、枫香、细叶青冈、赤皮青冈、山杜英等;大多数林下植物的高度在2.0~2.5m,有10.6%的植株高度在3.5~4.0m,大于6m的植株数量约占全部的6.8%。林下常绿树种的胸径多在1.0—3.5cm,落叶树种南酸枣和枫香的平均胸径较大,分别为3.6和6.2cm。  相似文献   
9.
东北天然次生林下木树种生物量的相对生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东北天然次生林下木层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将各树种按照植株形态分为乔木型植物和典型灌木2类,利用不同函数和自变量构建单物种及混合物种2类器官生物量方程,挑选出标准误较小、拟合性较好的方程作为最佳生物量模型,比较基于不同自变量的生物量模型的优劣,分析植物生物量与个体大小的相对生长关系。结果表明:1)筛选出的各树种器官最佳生物量模型大多显著(P0.05),且R2值大多超过0.800,方程形式以幂函数为主,少数为二次多项式、线性方程和指数方程,乔木型植物生物量均以离地面10cm处树干直径(D10)解释较理想,典型灌木的最佳生物量模型多以冠幅(CA)和冠幅乘以高度(CAH)为自变量;单物种模型与混合物种模型相比,并非所有的单物种模型都优于混合物种模型。2)引入高度变量H和主干长变量L对各树种器官生物量模型的R2值的贡献相似,但包含主干长变量的生物量模型的R2值增加较小。与单变量生物量模型相比,大多典型灌木生物量模型的R2值增加,多数乔木型植物生物量模型的R2值减小;与H相比,L并不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变量。3)下木树种器官生物量与植物大小的相对生长研究再次表明相对生长关系并不唯一,乔木型植物器官生物量与D10的相对生长关系的变化范围是1.712~2.555,其中多年枝、总枝、地上部分、粗根、地下部分和个体生物量与D10的幂指数接近理论值8/3。典型灌木各器官生物量与CA和CAH的相对生长关系的范围分别是0.688~1.293和0.436~1.017,其中叶、新枝、粗根、地下部分和个体的生物量与CA接近等速生长,多年枝、总枝和地上部分与CAH接近等速生长。  相似文献   
10.
闽北山地杉木纯林和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福建省建瓯市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及3种杉阔混交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林下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值均大于草本层,除杉木×鹅掌楸混交林外,其他2种混交林草本层的优势度指数值大于灌木层,均匀度指数则是灌木层大于草本层;混交林林下植物种类较少,优势种明显,且分布不均;4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在不同混交林中差异不大,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差异亦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改进闽北山地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培育和经营管理、实现杉木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