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瘟病菌菌株在寄主上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单孢分离、孢子培养和接种的方法,研究了稻瘟病菌菌株在14个品种秧苗上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所有不同来源的单孢菌株间、集团菌株间在中等抗性品种上均有各种类型相互作用。从简化鉴定工作程序和接近病菌在大田存在互作的实际出发,作者建议以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集团菌株混合接种,测定育种早稻材料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2.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把特定的靶基因从植物基因组或其它生物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只要把基因分离并克隆,才有可能了解其遗传信息,然后进行分子操作。本文主树常用图谱克隆基因技术及克隆基因;转座子标鉴克隆基因技术及克隆基因;文库克隆基因技术;基于PCR技术克隆基因;人工合成基因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研究可编程系统芯片(SOPC)设计中常见的多时钟域间的数据传递。分析多时钟域间亚稳态的产生机理和危害,并讨论消除亚稳态的参数约束和多时钟域数据传递的不同形式。针对常用的同步化策略,提出六种数据可靠传递的方法,并简析其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4.
选择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的22种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antiSMASH数据库对不同营养类型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注释,以期发现不同营养类型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植物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所发挥的作用及合成基因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半活体营养型真菌和死体营养型真菌中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种类和数量都高于活体营养型真菌;进一步对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聚酮合酶(PKS)、萜烯(terpene)三大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分析,发现半活体营养型和死体营养型病原菌中NRPS基因簇、PKS基因簇和萜烯基因簇的数量也都高于活体营养型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非典型性肺炎病毒的S蛋白是病毒表面最主要的膜蛋白,它在病毒与受体结合和病毒的早期感染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S蛋白也是SARS病毒主要的免疫原,是用来研制保护性疫苗的理想部位。研究表明S蛋白的抗原表位比较多且分散,并且由于分子量比较大,因此对其抗原表位的研究就有重要意义。根据已有的资料报道和软件分析,本实验将S蛋白的主要抗原表位及受体结合区串联在一起,利用基因合成的方法合成了这段串联基因。并通过基因操作构建了表达合成基因的原核重组质粒pET-28a-S合,转化大肠杆菌并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菌能够表达目的蛋白,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3.5%。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证实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6.
试验教学是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能力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验教学中存在问题,从开展课程试验和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新思路。对该课程试验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试验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笔者旨在借鉴国外在工程造价领域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初探具有中国特色的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新的合成氨方法-热平衡低温等离子体法,该法简单易行,节省自然(天然)资源和能源,在合成氨工业可开辟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发挥学科服务团队的最大效能,赢得用户的认可,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简要分析入手,构建了基于综合激励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激励模型,并重点分析了模型的激励流程与特征,从管理理念、考核评价体系、薪酬体系和团队文化4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激励机制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动物育种工作是涉及数量遗传学、经济学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育种手段已发展为将经典的数量遗传理论和方法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使得育种工作更定量化、更精确,可获更好的育种效果。本文就猪的育种目标、育种结构、品系合成、杂交配套及高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