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5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540篇
林业   121篇
农学   694篇
基础科学   9篇
  141篇
综合类   1438篇
农作物   520篇
水产渔业   169篇
畜牧兽医   869篇
园艺   109篇
植物保护   7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强  李学伟 《四川畜牧兽医》2004,31(2):28-28,30
引进丹麦先进仪器FAT—O—MEAT’ER(肉脂仪)对中国鲁梅克斯食品总公司名山县屠宰场中5821头猪进行了现场测定,测量性状为最后一根肋骨处离背中线4~5cm处的膘厚(P2)和倒数第三、四根肋骨之间,离背中线4—5cm处的膘厚(RF)以及眼肌厚度(RM),并估测出瘦肉率。对所测胴体各性状的均数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本地商品肉猪胴体质量低于国外水平。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通过在湖羊全混合颗粒料中添加凹凸棒石抗菌材料,探究其对湖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48只平均体重(15~20)kg、日龄(60~70日龄)的健康湖羊,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对照组饲喂全混合配方颗粒料,试验组在此基础颗粒料中添加凹凸棒石抗菌材料,饲喂80 d,试验最后一天进行屠宰,检测湖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试验组总增重和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屠宰性能指标两组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屠宰24 h所测pH值和肉色红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滴水损失率、熟肉率和剪切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凹凸棒石抗菌材料有提高湖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趋势,可以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3.
谷物胚乳性状QTL区间作图的贝叶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贝叶斯统计原理和胚乳性状的数量遗传模型相结合,以分离群体中各植株的分子标记基因型以及植株上若干粒种子胚乳性状的单粒观测值为数据模式,提出胚乳性状QTL区间作图的贝叶斯方法.该方法通过Gibbs以及Metropolis-Hastings抽样实现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CMC)算法获得QTL效应和位置的估计.方法的有效性用染色体水平和基因组水平2套模拟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贝叶斯方法能够准确地估计胚乳性状QTL的位置和效应,并同时区分2种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鳙30日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鳙早期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潜力,利用2个亲本群体进行群体繁殖(组1)和人工授精(组2)实验,并分别采集672尾30日龄鱼苗,用于开展对早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通过微卫星标记分别鉴定了其中628和660尾个体的亲本来源,并依此获取群体双列杂交的信息;亲本对应子代贡献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2个繁殖组中,体质量和体长在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组2中,体质量和体长在交配设计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杂交组合的2个生长性状均呈现出中亲杂种优势(0.39%~7.64%),其特殊配合力也均为正值(0.01~0.02)。基于动物模型和限制性最大似然法,鳙30日龄体质量和体长的遗传力估值分别为0.47和0.49,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体质量和体长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89和0.83。研究表明,通过家系构建和群体杂交,可以获得具有生长优势的鳙鱼苗;鳙30日龄生长性状具有较高选育潜力,而亲本对子代贡献的不平衡现象在选育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利用DH群体进行白菜株高和开展度的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AFLP、SRAP、RAPD、SSR及同工酶等标记构建的326个标记位点的白菜遗传图谱和81个DH株系群体,采用M apQTL 5软件对白菜的株高和开展度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通过2年试验,在10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27个QTL,主要分布在R 5、R 10连锁群上:其中控制株高的有11个,控制开展度的有16个;获得2年稳定表达的控制株高的QTL 1个,控制开展度的QTL 3个;各QTL加性效应各不相等,其遗传贡献率为13.3%-29.2%;控制株高和控制开展度的QTL位点表现为紧密连锁或相似的位置,主要集中在R 5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6.
小麦干湿交替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防雨棚盆栽试验条件下,以“A115”、“4185”为材料,用干湿交替方法研究了3种水分组合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株高、穗数、单株生物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产量成显著正相关;与除此而外的其他被测生物学性状不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穗粒数和分蘖数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其他被测性状不相关或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美国引进甜玉米品种的性状分析和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从美国引进的11个温带品种进行了植株性状、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分析和评估,以期筛选出适宜广东乃至华南地区栽培的温带品种.结果发现,引进的美国种皆为早熟品种,株高较矮、穗位较低、植株整齐度好、鲜穗较小(250~350 g)、产量较低.但是鲜苞的品质很好,特别是CSAYP6-225,其色泽、口感、甜度、籽粒深度、排列都较好,产量中等,适合鲜食和加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杨树生长表型性状进行全基因组选择研究并且实现早期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 以母本丹红杨(美洲黑杨)和父本通辽1号杨(小叶杨)及其杂交F1代为材料,在田间进行施肥和不施肥处理,测定了生长表型性状(地径、株高、茎生物量)。利用3个全基因组选择模型gBLUP、sBLUP、cBLUP和364个基因型的表型观测值对502个基因型进行预测育种值。 结果 丹红杨的茎生物量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分别比通辽1号杨提高了20倍和33倍。gBLUP对生长表型性状预测结果准确性接近于1,sBLUP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范围是0.5~0.9,cBLUP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小于0.2。研究结果表明gBLUP模型预测的结果最准确,cBLUP预测的结果最差。利用gBLUP模型计算的茎生物量育种值把杂交群体划分为双高效型、双低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共4个类型。筛选出优良的基因型16-1-16、16-1-194、13-116、13-73、13-481、13-268、13-286、13-566、13-173、13-578、16-1-65、13-242、16-1-189、13-40、13-608、16-1-170、16-1-22、13-237、13-272、13-335。 结论 丹红杨和通辽1号杨的生长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全基因组选择研究结果帮助我们完成了杨树育种工作的早期选择,减少了表型测定成本,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9.
矮秆种质是大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资源,但一些不良性状使得育种中可被广泛使用的大麦矮秆种质的数量较少。利用已鉴定的矮秆大麦品种矮秆齐、尺八大麦和浙皮1号为对照,本研究鉴定了17大麦品种的株高,筛选到16份大麦矮秆种质,其中特矮秆种质11份、普通矮秆种质5份。在16份大麦矮秆种质中,尺八大麦、红原黑青稞和机械裸等7份矮秆种质携带矮秆基因uzu,Himalaya Hrmdaya和印度矮生分别携带矮秆基因br或sdw。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6份矮秆种质种具有1或多个优良性状,且株高与低单穗粒重、低结实率或低百粒重等性状没有关联性,可用作矮化育种亲本。在16份矮秆种质中,91 G-318、Himalaya Hrmdaya和加久等6份矮秆材料携带br、sdw或其他未知矮秆基因,可作为中国大麦矮化育种的新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湖北白猪及其杂交后代H-FABP基因多态性以及与生产性状的相关进行分析,为在湖北白猪优质系培育过程中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PCR-RFLP(HinfⅠ、HaeⅢ、MspⅠ)方法分析湖北白猪及其杂交后代共计282头猪的H-FABP基因5′-上游区域和第二内含子遗传多态性,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杂交后代H-FABP基因型对相关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湖北白猪在HinfⅠ-RFLP位点表现为单态,在HaeⅢ- RFLP和MspⅠ-RFLP位点上呈现多态,杂交一代、杂交二代在三个酶切位点均呈现出多态;湖北白猪在HinfⅠ-RFLP、HaeⅢ-RFLP位点均表现为低度多态,在MspⅠ-RFLP位点表现为中度多态,其杂交一代、杂交二代均表现为中度多态;不同基因型对IMF(Intramuscular fat,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HH>Hh>hh,dd>Dd>DD,aa>Aa>AA,dd 基因型IMF含量显著高于DD、Dd基因型(P<0.05),aa、Aa基因型IMF含量极显著高于AA型(P<0.01)。HH基因型20日龄重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5)。其它生产性能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选育群体中可以通过选择H-FABP的优势基因型(aa- dd- HH)提高IMF含量而不影响其它生产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