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力推广方格蔟,提高蚕茧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湖州雠主格蔟成绩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在方格蔟推广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力推广方格蔟,提高茧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要提高认识,产政策,加强领导,认真实施,花大力气加快方格蔟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我省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家蚕茧层量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遗传背景基本相同,而结茧性状和茧层量具有明显差异的正常茧、薄皮茧、裸蛹3个家蚕品种的丝腺细胞和血液组织的蛋白质表达与茧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裸蛹品种的丝腺细胞蛋白斑点与正常茧品种的蛋白斑点的匹配率仅在65%左右,且存在35%左右的特异蛋白斑点,暗示裸蛹性状可能是主效基因控制的微效多基因遗传;3个品种后部丝腺细胞特异蛋白斑点、匹配蛋白斑点按等电点划分的分布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而血液组织相应的分布规律非常相似,暗示丝腺细胞中的蛋白及其基因对家蚕茧层量性状的作用要大于血液组织中的蛋白及其基因;正常茧、薄皮茧和裸蛹3个品种后部丝腺细胞中特异蛋白斑点及上调和下调蛋白斑点中,可能分别存在着与家蚕高茧层量性状、结薄皮茧性状以及不结茧性状有关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蔟具及蔟中环境对彩色茧品种秋丰×黄3茧丝质影响的分析,我们得出:在自然通风或封闭环境中,用方格蔟上蔟蚕茧的一茧丝长、解舒长、解舒率、净度和清洁度要比用蜈蚣蔟好,其中解舒率分别提高了6.6%、5%;用方格蔟或蜈蚣蔟上蔟,在自然通风的蔟中环境下所得到的蚕茧茧丝质量比在封闭环境下高,解舒率更是分别提高了11.4%、9...  相似文献   
5.
方格蔟上蔟环境与洁净等茧丝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良均 《蚕业科学》2000,26(3):155-158
湿度会影响出丝率和生丝强力、伸度 ,多湿时出丝率低、生丝强力低 ,适湿时出丝率高、生丝伸度好 ;过高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生丝洁净成绩 ,而高温对生丝洁净的影响更大一些。在合理的上蔟环境中使用方格蔟才能获得出丝率高、洁净成绩优、生丝强伸度好的优质蚕茧  相似文献   
6.
桑蚕吐丝能力和茧质与营茧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  章伯元 《蚕桑通报》2000,31(1):28-30
试验结果表明 :营茧中以适宜范围内的偏高温度 ( 2 4~ 2 8℃ )保护 ,桑蚕吐丝量多 ;低温对桑蚕吐丝能力的影响 ,以在营茧后期影响最为显著 ;在营茧的前、中期给予适宜温度 ( 2 4℃ ) ,后期增高温度 ( 2 8℃ ) ,则比 2 4℃恒温更能提高熟蚕的吐丝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设计新型方格蔟采茧机。[方法]根据采茧过程主要技术要求、采茧机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指标,进行设计与样机制造。[结果]样机主要由机架电机、顶杆安装板、顶杆、支撑架、钢丝梳、定位块、弹簧开合门、出茧口、丝杆(d=20 mm)和滑轨组成,整机主要技术参数为外形尺寸(650 mm×620 mm×1 130 mm);电机功率为0.25 kW;丝杆转速30 r/min;采茧效率为50 kg/h;蔟具损坏率1%。[结论]该机设计的主要亮点在于顶杆头部形状及自动开合门的设计,其整机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损伤蚕茧和蔟具优点,工效达到50 kg/h,是手工作业的10倍以上。因此,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方格蔟熏烟消毒剂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溴海因(DBDMH)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在所有水处理药剂中最先进、杀菌力最强的新一代氧化型绿色环保广谱杀菌药剂。二溴海因加助燃剂形成方格蔟熏烟消毒剂,对病毒、细菌、真菌均有很好的消毒作用。用于方格蔟的体积质量规定为3g/m3,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向存芬 《北京农业》2011,(3):147-148
利用方格蔟供蚕上蔟作茧,具有省力、清洁、上蔟率高等优点。为加快其推广普及率,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包括蔟室蔟具准备、上蔟方法、蔟中管理、采茧及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0.
Dimehypo (disodium 2-methylaminotrimethylene di thiosulfonate), is an insecticide used on rice and other crops in China. However, contamination of mulberry leaves with this has been implicated in a reduction of silk production. The acute and chronic toxicity of dimehypo to Bombyx mori L over the partial life cycle of the organism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survival, growth and cocooning of two strains of silkworm larvae. A change in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posterior silk gland cell was also observ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ested larvae was impeded and their life cycle was prolonged in both strain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dimehypo was extremely harmful to the cocooning of B mori. Ultrastructur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dverse effects of dimehypo arise 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fibroin and in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posterior silk gland cell. The maximum acceptable daily dose of dimehypo based on growth and cocooning of B mori is less than 1.7 × 10−6 µg day−1 in spring-reared larvae and less than 1.7 × 10−8 µg day−1 in autumn-reared larvae. © 1999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