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0篇
  6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6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逆相蒸发法制备PST脂质体,通过测定酸价,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并做了猪血浆体外24h实验,验证了PST脂质体在血浆中能稳定存在,为PST脂质体的临床应用作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Cationic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re present throughout the plant and animal kingdoms and bear striking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similarities across species lines. They provide primitive, nonspecific means of combating a variety of bacteria, fungi, enveloped viruses, and protozoa. Some are also cytotoxic against host cells, including neoplastic cells. Cationic antimicrobial peptides may play various roles in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repair.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re found in epithelial tissues regularly exposed to microbial attack as well as in cells whose primary function is defense against potential pathogens. They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onoxidative antimicrobial arsenal of leukocytes. They are preformed and/or readily synthesized when the cells are stimulated by exposure to pathogens. They exert their effects directly by inserting into membranes of target cells and forming ion channels which increase membrane permeability; however, antimicrobial peptides can also act as opsonins to facilitate phagocytosis. Resistance to defensins is a virulence factor for organisms such as Salmonella sp. The study of cationic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s increas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innate 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genetic diseases such as specific granule disease in humans.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re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3.
流感疫苗脂质体制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包封率为依据,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疫苗脂质体,以Lowry检测法测定包封率.结果制备得到包封率高于84%的疫苗脂质体.制备过程中冻融处理、磷脂用量对疫苗脂质体包封率影响较大,该实验筛选得到的配方能制备得到较高包封率的疫苗脂质体.  相似文献   
4.
建立一种准确检测脱水洋葱制品中菌落总数的方法.利用离心法对出口脱水洋葱制品中沙门氏菌进行预富集,以提高国标检测方法的致病菌检出率,弥补国标方法的不足,并对该方法的准确度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样液中菌体经过高速离心后,99%以上的菌体可以从样液分离.与标准方法比对,高速离心法很好地解决了脱水洋葱粉样液中的抑菌成分的干扰,结果可靠准确,基本满足国标中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环己烷为连续相,Span 80/Tween 80为分散剂,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技术,合成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对接枝性能的影响及溶解性能。并用IR、X衍射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可使聚合反应低温快速进行,在m(St)∶m(AM)∶m(DMDACC)∶m(OA)为4∶7.4∶1.5∶0.6时,引发剂用量3.1 mmol/L,30℃反应3 h,单体转化率92.6%,接枝率53.8%,粘均相对分子质量(MV)3.26×106。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建立猪肠粘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EC)原代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赖氨酸对体外培养的猪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用机械刮取初生仔猪小肠粘膜加胶原酶Ⅱ消化的方法,成功地在体外培养了新生仔猪IEC;分别用浓度为0.5 mM、2 mM、8 mM赖氨酸处理细胞96 h,提取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在不同处理细胞中的表达丰度。结果表明:高浓度的赖氨酸对CAT-1 mRNA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呈剂量依赖效应;不同浓度的赖氨酸对CAT-2 mRNA的表达影响不大,8 mM和2 mM赖氨酸组CAT-2 mRNA的表达丰度均有低于0.5 mM的趋势,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赖氨酸对y+LAT1 mRNA表达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高浓度的赖氨酸可提高4F2hc mRNA的表达;0.5 mM和2 mM赖氨酸组4F2hc mRNA的表达丰度均低于8 mM,且差异显著(P<0.05);0.5 mM和2 mM赖氨酸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引发合成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超声波和VA-044引发体系下,丙烯酰胺(AM)单体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阳离子单体通过共聚合成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AC),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合成效率高等优点。研究了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P(AM-DAC)特性粘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 当AM∶DAC=3∶2、引发剂浓度为0.02%、超声20 min、反应体系pH值为4时,合成的P(AM-DAC)特性粘度最大。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P(AM-DAC)是AM与DAC的共聚物,具有-NH2、C=O、-CH2-N+和-OH等活性基团。P(AM-DAC)在30~200 ℃范围内具有良好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新型卵磷脂类桶混助剂“融透”的特性,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表征了其物理性质,并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其在防治稻飞虱中对氟啶虫胺腈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融透”中含有圆形脂质体,Z平均粒径为129.5 nm。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融透”可使氟啶虫胺腈对褐飞虱的毒力增加1.67倍。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融透”可使氟啶虫胺腈对稻飞虱的防效提高9.04%~41.77%;当氟啶虫胺腈减量40%时,添加“融透”的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与未添加“融透”的常量组相当。研究结果表明,卵磷脂桶混助剂“融透”可以通过形成脂质体提高药剂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米卡星脂质体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阿米卡星脂质体在家兔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给家兔一次静注阿米卡星脂质体(12.5 mg/kg),在 24 h内不同时间点取血样测定血药浓度.结果表明:药-时曲线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生物半衰期(t1/2β)7.39 h,表观分布容积(V)38.43 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7 487.34 h·μg/mL,清除率(CLB)3.80mL/h.  相似文献   
10.
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评价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生态的安全性,运用评价化学品对水生生物毒性的标准试验方法,测定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和双八、十烷基季铵盐(C8-10)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3种水生生物(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毒性。结果表明,在0.05~0.5 mg.L-1的浓度范围内,1227、C8-10对斜生栅藻的毒性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处理浓度的增大抑制效应增强,0.5 mg.L-1C8-10对斜生栅藻具有杀灭作用;同时1227、C8-10与斜生栅藻还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处理后抑制率随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72 h时抑制率最高。1227和C8-10对斜生栅藻96 h的EC50分别为0.109、0.103 mg.L-1,对大型溞的48 h LC50分别为1.56×10-2、1.45×10-2mg.L-1,对斑马鱼的96 h LC50分别为2.36、2.19 mg.L-1。C8-10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均高于1227,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大型溞和斑马鱼的致死率(LC50)均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