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1篇
农学   13篇
  11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述橡胶园套种山毛豆和柱花草技术在实际生产中高产栽培的措施,论述了该技术推广对于提高土壤肥力、胶苗保苗率、抗寒性和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探讨套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而为橡胶园绿肥作物的利用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尿素配施不同比例的氯化铵对菜心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尿素配施氯化铵比例的增加,菜心氯含量增加,硝酸盐含量下降,而全N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收获前的产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DAD1反义片段转化创建菜薹可调控雄性不育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薹因为没有好的雄性不育材料或自交不亲和系,至今尚无一代杂种用于生产,根据拟南芥及白菜型油菜的花药不开裂基因DAD1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扩增菜薹的DAD1基因片段(DAD1F),构建反义DAD1F植物表达载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菜薹,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鉴定其雄性不育性并进行育性恢复试验.克隆得到的菜薹的DAD1基因片段大小为678 bp,命名为BrcpDAD1F,其序列与拟南芥和白菜型油菜的DAD1高度同源,同源率分别为88%和99%;共得到了12株转基因植株,有6株在转录水平上得到表达,表现为雄性不育,花器官畸形,花粉活力低,萌发率不到10%,且开花后不能结角果或结空角果,或者得到极少种子但种子不萌发;用对照的花粉给转基因植株授粉可使其正常结实.以5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处理可使其雄性不育得到恢复,花粉可以在柱头和培养基上萌发,具有受精能力。T1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例都呈1:3分离, T2代不同株系的育性分离比例不同,有些株系继续呈1:3的分离,有些株系全是可育株或全是不育株,说明反义抑制呈单基因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4.
山毛豆草粉颗粒料对肉兔的饲用价值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草粉对肉兔的饲用价值,将60只新西兰青年肉兔分为5组,分别添加0%(对照),10%,20%,30%和40%的山毛豆草粉制成全价颗粒饲料,饲喂90 d后测定各组饲料的营养成分及肉兔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和屠宰性能.结果表明:山毛豆营养生长期粗蛋白含量为17.77%,肉兔对山毛豆中粗蛋白的消化率为78.09%,山毛豆的可消化总养分为56.18%.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草粉日增重达到20.80 g·d-1(P<0.01);料重比为4.45∶ 1(P<0.05);屠宰率为57.78%(P<0.01);单位kg增重平均最低饲料成本差异显著(P<0.05).因此,添加20%山毛豆草粉制成全价颗粒饲料可显著提高肉兔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5.
应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棘禾草螟和芦毒蛾都有较好的效果。为了兼治这两种害虫,可在棘禾草螟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及盛孵末期分别防治一次。每亩喷Bt乳剂200克或150克加敌敌畏50克。  相似文献   
6.
贵州桐梓柏箐自然保护区金佛山方竹林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桐梓县柏枝山、箐坝自然保护区的金佛山方竹是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层片,生长繁茂,经济价值高。在保护该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以经营利用为目的,考虑影响金佛山方竹经济性状的主要因素,对金佛山方竹林进行类型划分,并提出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佛山方竹次生林类型与经营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佛山方竹是我国较有特色的笋用竹种,笔者在其中心分布区的大量样地调查基础上,用平方和距离法将金佛山方竹次生林划分成10个类型,并分析了各种类型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8.
竹类植物种群扩散效应是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在黔中地区,采用单一繁殖体同地种植方法,持续10年观察了金佛山方竹和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对比了二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栽植时间的增长,2个竹种的繁殖生长呈现如下变化:1)年出笋日数及出笋最远距离逐年增加,毛金竹的相应值较高,竹种间出笋日数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2)年出笋量、竹笋平均地径及最大地径逐年增加,竹笋密度呈“快速增加—快速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竹笋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出笋量及竹笋密度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3)年新竹数量、平均地径、竹高及胸径处节间长度、以及竹鞭粗度和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逐年增加,成竹率呈“缓慢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新竹密度呈“快速增加—快速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新竹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成竹率差异显著、胸径处节间长度及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差异极显著,新竹数量及密度、平均高度及胸径处节间长度、成竹率及竹秆基部根数量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4)平均竹笋质量和出笋时间的负相关极显著,相应值的种间差异显著,毛金竹平均竹笋质量较高。总体而言,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优于金佛山方竹。  相似文献   
9.
低温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使用RodamineB平板筛选法,从新疆具有典型低温环境地区的近200份土样中筛选分离到11株产低温脂肪酶的菌株。其中1株酶活较高的菌株L22,根据形态观察初步断定为假丝酵母,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属低温脂肪酶。摇瓶发酵确定该菌株产脂肪酶的最适发酵培养条件为:葡萄糖0.5%,豆饼粉2%,玉米浆2%,KB2BHPOB4B0.5%,NaNOB3B0.5%,橄榄油0.25%,初始pH值为7,发酵温度为20℃,摇床培养48h,酶活最高可达7.17U/mL,添加适量的油脂对产脂肪酶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A. K. Mukherjee    T. Mohapatra    A. Varshney    R. Sharma  R. P. Sharma   《Plant Breeding》2001,120(6):483-497
Brassica juncea (L.) Czern & Coss is widely grown as an oilseed crop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White rust disease caused by Albugo candida (Pers.) Kuntze is a serious disease of this crop causing considerable yield loss every year.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dentify molecular markers for the locus controlling white rust resistance in a mustard accession, BEC‐144, using a set of 94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The screening of individual RILs using an isolate highly virulent on the popular Indian cultivar ‘Varuna’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 major locus for rust resistance in BEC‐144. Based on screening of 186 decamer primers employing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11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which distinguished the parental lines and the bulks. Five of these markers showed linkage with the rust resistance locus. Two markers, OPN0l000 and OPB061000, were linked in coupling and repulsion phases at 9.9 cM and 5.5 cM, respectively, on either side of the locus. The presence of only two double recombinants in a population of 94 RILs suggested that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both markers would ensure efficient transfer of the target gene in mustard breed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