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3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89篇
综合类   41篇
畜牧兽医   34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西部沙地近20年地下水变化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以奈曼旗为例,分析研究了我国东北西部沙地1979-1997年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量和沙漠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沙地多年平均地下水位为2.19m,其中农区为2.85m,牧区1.16m;(2)地下水位是1981-1983年最低为2.49-2.56m,1991-1992年最高为1.90-1.92m,1997年为2.22m,高于1979年的2.41m;(3)该区季节最高水位主要发生于春季(3-5月),发生频率占50.1% ,最低水位主要发生于冬季(12-2月),发生频率为41.2%,平均4月最高为2.07m,10月最低为2.23m;(4)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化动态和降水量密切相关,但有滞后1-2年的现象;(5)地下水位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土地沙漠化及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沙漠化土地主要用于放牧,由于人为利用少和蒸散少,有利于地下水抬升;(6)由于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比例低,水浇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尚未对地下水位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当前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欲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产业、地域环境等因素协调其所在地的经济收入是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结合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和地形特征等可能产生人均纯收入差异的空间因子,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均纯收入差异驱动力进行分析和阐释,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调控及经济建设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第一产业类型和二三产业发展程度是造成当地人均纯收入差异的关键驱动力;交通便利程度、水资源供给能力、高程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当地人均纯收入差距;并且这4个因子与前2个产业因子对人均纯收入空间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得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q=0.30)以及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例较小(q=0.37)是限制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所在地巴彦温都尔苏木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交通不便(q=0.11)及海拔较高(q=0.15)等地域环境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巴彦温都尔苏木与周边区域的人均纯收入差距。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当地的下一步发展应重视以下3个方面:1)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适当发展传统畜牧业转型;2)将农业文化遗产打造为特色品牌进而推动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旅游的发展;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做足准备。  相似文献   
3.
土地荒漠化是半干旱沙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是导致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在荒漠化呈整体逆转、局部扩张的背景下,基于地块尺度研究半干旱沙区耕地利用特征,对进一步防治荒漠化、实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分析耕地地块的地表温度特征,并分析形成该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耕地地表温度总体分布范围较大;在耕地地块温差方面,地块温差较大,遥感影像的行编号条带号为030/120部分的耕地地块温差在0~10 K之间,行编号条带号为030/119部分的耕地地块温差在0~11 K之间,且地块温差大的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大;耕地地块边缘的地表平均温度高于地块平均温度。科左后旗自然降水量的空间分异使得耕地地表温度范围较大。坨甸微地形导致自然降水重新分配和耕地地块存在一定高差造成耕地地块温差较大。微地形条件、土壤质量及农业管理措施共同导致了耕地地块边缘的地表温度较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在半干旱沙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时,评价单元的确定宜采用网格法;建议对耕地地块边缘的耕地进行退耕,以进一步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恢复生态。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观测,利用统计分析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的赖草蒸腾速率与叶水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赖草蒸腾速率呈现双峰变化;6月份的水势值要明显大于7月份,说明赖草7月份受到的干旱胁迫要大于6月份;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了赖草蒸腾速率与叶水势间的一元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模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近几十年来 ,过垦和过牧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该地区以沙漠化加剧为主要特征的生存环境演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根据 2期 (1985年和2 0 0 0年 )土地利用空间图形数据 ,结合地形、土壤、居民点和城镇以及各级道路的分布等驱动因素 ,构建了对近 15年来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模拟的CLUE S模型 .结果表明 ,地形、居民点和城镇分布、土壤类型以及乡级道路分布是研究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分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构建的CLUE S模型具有较好的时空动态变化模拟能力 ,在基本单元 (15 0 0m× 15 0 0m栅格 )的水平上 ,模型对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 2 0 0 0年土地利用分布格局模拟的正确率为 91 5 % ,kappa指数是 0 90 .因此 ,该模型可以作为今后探索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前景的重要工具 ,为该地区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沙地低缓沙丘主要植被根系层土壤水分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与植物是SPAC系统的两个主要要素,本文通过对科尔沁沙地低缓固定沙丘主要植被榆树、小叶锦鸡儿根系发育区域内的土壤水分的取样调查,分析了植被周边土壤水分与植物地上生长形态以及地下根系分布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沙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沙地21种植物水分提升作用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科尔沁沙地21种植物开展了水分提升作用检测和发生特点研究.试验采用上下层土壤隔离的自制栽植箱,通过控制上、下层土壤水分含量的方法检测植物水分提升作用.结果表明:有19个参试物种观测到水分提升作用,水分提升作用可能是沙生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普遍特性;植物水分提升作用在00:00-06:00时段内发生频率和提升数量较高;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胡枝子(Leapedeza bicolor)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等3种豆科植物根际土壤样品和根样的采集和分析,研究了3种植物根际AM真菌的群落组成和生态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在已分离出的3属28种AM真菌中,球囊霉属(Glomus)种类占绝对优势;3种豆科植物都有较高的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但不同种之间或同一种植物在不同样地之间的AM真菌种类和分布差异显著.AM真菌泡囊定殖率和总定殖率与土壤速效N有显著负相关,其定殖强度可能主要取决于宿主植物和AM真菌的相互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模拟降水量对毛乌素沙柳幼苗蒸发蒸腾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春旺 《草地学报》2001,9(2):121-127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木沙柳为对象,研究157.5、315、472.5和630 mm 4种人控年降水量,对沙柳幼苗蒸发蒸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柳蒸发蒸腾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从157.5 mm增至630 mm,日蒸散量分别为1.63、3.11、4.37和5.66 mm,其中沙地蒸发量占主要部分.少量降水时,幼苗蒸腾速率明显呈现"午睡”现象,而充足降水则能消除"午睡”现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如沙地含水率、太阳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以及植物因素,如叶面积指数、叶片温度和气孔导度等,均能显著影响沙柳的蒸腾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地中几种植物水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LI-1600稳态气孔计研究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毛乌素沙地恢复重建生态系统中几种主要植物的蒸腾作用及产量比较。结果表明:羊柴平荐处理后,生长旺盛,蒸腾速率加快,提高;日本大粒莉麦可利用较深层地下水分,维持旺盛的生长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