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3篇
  48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0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76只190日龄蛋用父母代海兰种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常规料供钙、傍晚额外加喂供钙和早晨及下午各供钙一次的三种方式下饲养8周。结果表明:早晨和下午各一次的供钙方式提高了蛋鸡的生产性能,较常规料供钙方式和傍晚额外加喂钙方式蛋重分别提高3.503%(P<0.01)和3.658%(P<0.01),产蛋量提高3.185%(P<0.01)和3.992%(P<0.01),饲料报酬提高4.485%(P<0.01)和5.298%(P<0.01)。大幅度降低了不合格蛋比例,和常规料供钙方式差异显著(P<0.05),额外加喂供钙方式使鸡产沙壳蛋的比例上升,早晨和下午供钙方式显著改善了鸡蛋的蛋壳品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估计了褐壳蛋鸡洛岛红(AA)和浅花苏赛克斯(BB)在正反反复选择(RRS)下的近交系数,分析了近交对选择标准饲料利用率及其相关性状和繁殖性状的影响。试验群体由两纯种及其正反交组合和相应的对照组组成。经过7个世代的RRS和近交试验,试验组AA和BB(括弧里为对照组1AA和1BB)用系谱材料计算出的平均累积近交系数分别为2.58%和3.23%(9.33和8.17%)或每代为0.43%(1.35%),用有效群体含量估计出的AA与BB的相应数值为2.91%与2.83%(5.84%与5.92%)或每代为0.42%(0.86%)。1%近交系数导致的孵化率和饲料利用率的近交衰退较严重(0.5%和0.4%),其次是产蛋性状(约0.3%),而体重和蛋重只有0.1%左右。在本研究中,通过连续7代的RRS与合适的留种率等措施,成功地将闭锁群体的近交系数控制在3%以下的低水平,消除或减轻了近交对饲料利用率等重要经济性状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用41周龄的海兰褐商品蛋鸡1200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0只。组内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只。对照组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喂基础日粮+0.1%蛋鸡用复合酶制剂,试验期28d。结果表明在产蛋鸡的基础日粮中添加0.1%的复合酶制剂可以使产蛋率平均提高6.12%(P<0.05),料蛋比降低11.69%(P<0.05)。说明在蛋鸡的基础日粮中添加适当的复合酶制剂能促进蛋鸡消化吸收,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试验选择处于热应激条件下的192只35周龄新罗曼褐壳蛋鸡,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添加0.10,20,30,40,50 g/t含铬量为7.410mg/kg的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52d。试验结束时随机抽取试验鸡36只(每组6只),取肾上腺称重并制作切片,研究有机铬对热应激蛋鸡肾上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试验组肾上腺重量较对照组略有增加;热应激时蛋鸡肾上腺的肾间组织比例增大,肾间组织和嗜铬组织的细胞均有结构受损的现象;补铬使肾间组织比例减小,嗜铬细胞增多,细胞结构完好。  相似文献   
5.
尚秀国  朱晓萍  李辉 《中国家禽》2004,26(12):12-14
以雅发褐壳蛋鸡为素材,在零世代和一世代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应用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对体腹脂性状继续进行双向选择,比较了高低脂系间体组成的差异,并研究了中后期血浆VLDL浓度与上述性状的相关程度,进一步探讨了血浆VLDL浓度的选择效应。结果表明:二世代母鸡中后期高脂系体重较高(P<0.05),血浆VLDL浓度与体重呈极显著的表型相关(P<0.01)和中等程度的正遗传相关。62周龄高脂系的腹脂率显著高于低脂系(P<0.05),说明运用血浆VLDL浓度经过二个世代的双向选择,使产蛋鸡中后期体重降低,且对腹脂沉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台是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台能够使人产生独特的感觉,主要因为高起、容纳人、上部开敞、可赏景的特征,并由这些特征导致了人在台上空间与在其它园林空间类型感觉不同。这些特征导致人置身台面上会两有种独特的感觉,其一,更接近天,更远离人世;其二,获得了极不同的视高体验。台这种建筑形式在现代已经极少出现了,但是其能形成良好的空间感所具备的特征对我们空间营造的工作仍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利用禽用开放式呼吸测热装置进行能量代谢试验,通过间接测热法结合替代法测定不同类型玉米在产蛋期蛋鸡饲粮中的表观代谢能和净能。选用34周龄产蛋期海兰褐蛋鸡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试验选用1种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和5种待测饲粮。待测饲粮由5种待测玉米(3种2018年10月收获的正常玉米和2种2016年收获储存3年的陈化玉米),分别以50%比例替代基础饲粮构成。试验鸡在舍内笼养,预试期7 d,正试期27 d,其中正试期分为3期,每期9 d(适应3 d、呼吸测热3 d、绝食测热3 d)。每期试验中,从每组中选择4只试验鸡,称重后分别放入呼吸测热装置的12个代谢室(每个代谢室2只),每2个代谢室对应1种饲粮,测定气体交换和排泄物总量,呼吸测热的同时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与基础饲粮相比,5种玉米待测饲粮的表观代谢能显著提高(P<0.05),3种正常玉米待测饲粮的净能显著高于基础饲粮和2种陈化玉米待测饲粮(P<0.05);2种陈化玉米的表观代谢能和净能显著低于3种正常玉米(P<0.05)。本试验中,3种正常玉米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6.19、15.85、16.17 MJ/kg,2种陈化玉米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5.12和15.06 MJ/kg;3种正常玉米的净能分别为12.39、12.57、12.25 MJ/kg,2种陈化玉米的净能分别为11.29和12.05 MJ/kg。  相似文献   
8.
农业氮磷淋溶已经成为地下水污染最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为揭示氮磷在包气带不同土层的淋溶特征,以典型褐土的5个土壤发生层(耕层、淋溶层、钙积层、黏化层和母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分析不同形态氮磷淋溶量,研究氮磷在不同土壤发生层中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进行5次淋溶,耕层、淋溶层、钙积层、黏化层和母质层淋溶液中可溶性总氮总量分别为2412.63 mg·L-1、3028.94 mg·L-1、244.16 mg·L-1、3648.99 mg·L-1和3356.51 mg·L-1,淋溶层、黏化层和母质层可溶性总氮淋溶量显著高于耕层,而钙积层可溶性总氮淋溶量较耕层显著减少;耕层淋溶液中可溶性总磷总量为0.52 mg·L-1,且显著高于其他4层。2)在试验初期,耕层、淋溶层的硝态氮、可溶性总氮和正磷酸盐淋溶量显著高于黏化层和母质层,进行到第4、5次淋溶,黏化层、母质层的硝态氮和可溶性总氮淋溶量显著高于其他3层,而各发生层间正磷酸盐淋溶量无显著差异;单次淋溶黏化层和母质层铵态氮淋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层,而耕层可溶性总磷淋溶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各层。3)耕层和钙积层的淋溶液中硝态氮是氮素淋溶的主要形态,占可溶性总氮比例分别为69.0%和85.4%,而在淋溶层、黏化层和母质层中分别为41.3%、5.1%和4.6%;在可溶性磷中,以无机态正磷酸盐为主,最高占可溶性总磷的75.9%。4)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黏粒含量对土壤氮磷的迁移转化有明显主导作用。有机质与氮磷淋溶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高,会增加淋溶初期氮磷的淋溶风险;而阳离子交换量和黏粒含量则与氮磷淋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阳离子交换量大和黏粒多能减少氮磷素的淋溶风险。该试验结果说明,由于5种发生层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各发生层氮磷淋溶特征及其淋溶形态也有差异,并且氮磷的淋溶受土壤本身阳离子交换量、黏粒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测墒补灌是近年开发的一种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水分管理的土层深度是该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济麦22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在山东兖州进行大田试验,设置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补灌至目标土层拔节期相对含水量70%和开花期相对含水量75%,以定量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和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为对照,通过测定花后0~30 d灌浆阶段小麦冠层光截获特性、群体光合速率、旗叶荧光特性,以及最终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明确测墒补灌达到增产的光合基础及最佳土层。当补灌土层为0~20 cm时,灌水量为50.1~51.2 mm,小麦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冠层光截获率和群体光合速率,以及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各灌水处理中最低;补灌土层为0~40 cm时,灌水量为73.1~93.1 mm,上述前4项指标比补灌深度20 cm时依次提高6.0%~42.4%、8.5%~27.9%、6.7%~14.5%、11.0%~14.6%,同时旗叶ΦPSII和Fv/Fm亦显著提高;补灌深度加大至60 cm(灌水量87.5~105.4 cm)和80 cm(灌水量101.8~115.0 cm)时,这些指标无显著增加。与光合特性相关指标一致,籽粒产量也表现为补灌深度大于40 cm的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且与定量灌溉对照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补灌深度20 cm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对0~40 cm土层实施测墒补灌,较定量灌溉减少用水26.9~46.9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2%~16.7%,灌溉效益增加34.0%~68.1%,说明在类似生态条件下,中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2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的目标土层为0~40 cm。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分析了江淮流域地下水位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位与初始土壤湿度、初始地下水位、温度、日照、参考作物蒸散量、蒸发和降水的关系。并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地下水位预报模型;用相关分析法求出给水度,并建立耕作层排渍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