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协同教学法在针灸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2级中医专业6个班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个班级/组),一个学期后比较两组的课程总成绩与兴趣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采用协同教学法的观察组能明显改善学生的课程成绩以及提高学生的课程兴趣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协同教学法可为针灸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胡元亮 《猪业科学》2007,24(2):34-37
兽医针灸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防治家畜疾病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独特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节省药品、疗效可靠等优点.现将猪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处方列举如下,供兽医临床工作者参考.读者如对方中涉及的针灸穴位不熟悉,建议查阅作者主编的《实用动物针灸手册》或杨英主编的《兽医针灸学》等针灸文献.  相似文献   
3.
针刺属中兽医针灸学的范畴。本文所指针刺用的针具是中兽医用的大宽针、中宽针、小宽针。针灸学用针的主要功能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相似文献   
4.
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公孙穴最早见于《灵枢.经脉》。公孙者由经之路可达孙络四通八达,周行脏腑络脉出于四肢,故名公孙(《会元针灸学》)。  相似文献   
5.
伏兔(ST32)别名外丘、外勾,位于大腿前隆起的股直肌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穴。《会元针灸学》说:伏兔者,伏是潜伏,大腿肉肥如兔,跪时肉起如兔之潜而不伏也,故名伏兔。1经穴定位伏兔穴在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处(按骨度分寸法大腿股骨大转子——膝中为19寸)。简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医者以手腕掌第一横纹抵患者膝髌上缘中点,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到达处是穴。《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神应经》:“在阴市上三寸,循起肉。”(阴市穴在膝盖上外侧三寸)2穴位解剖穴位下穿过皮肤为浅筋…  相似文献   
6.
(接上期)3兽医针灸学之源起我国兽医针灸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上溯远古之砭石、火烤,继而骨针、金刃、划烙、放血,直至现代之电针、雷射、埋线等,数千年来,防治禽畜之疾患,居功阙伟。兽医针灸学,渊源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辈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时,就出现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例如,在河南仰韶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不但发掘出许多猪、羊、牛等家畜之骨骼,还挖掘出砭石、石刀、骨针,说明了我国先辈于四五千年前即知悉压按或温热身体某特定部位,可以抒解疼痛甚至治疗疾病,将此法用到病畜身上,亦能获得相同效果,遂产生兽医针灸学。古代之畜…  相似文献   
7.
阐明动物针灸学概念,以大量翔实资料论述动物针灸起源、历史进程概貌和未来发展战略,鲜明提出:中国动物针灸学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在奴录社会得到初步发展,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独特学术体系,并从南北开始传出国界,对邻邦朝鲜、日本等国产生积极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遭歧视,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引起世界各国的青睐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针灸疗法是祖国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兽医针灸学,应用于治疗畜禽疾病。为此,特把我从事兽医四一卜多年用针灸治疗牛、猪疾病的临床经验,编成针灸歌供同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9.
面对畜牧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现实 ,具有很强“个体化”特色的兽医针灸学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兽医针灸学怎么办 ,兽医针灸学将向何处去 ?这是我们中兽医同仁所不能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此 ,笔者愿谈一些个人的肤浅认识。1 从针刺麻醉镇痛不全到针药结合  众所周知 ,针刺麻醉 ( acupunctwre anesthesia)曾经盛极一时。从我国的“全民搞针麻”到世界各国的“针灸针麻热”,无不尽显辉煌。然而 ,由于针刺麻醉镇痛不全等问题 ,自 80年代以来渐趋衰微 ,但这并不意味着针刺麻醉就此走向死亡。90年代以来 ,针对单纯针刺麻醉镇痛…  相似文献   
10.
风门穴(BL12)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别名:热府;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