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4篇
  57篇
综合类   81篇
农作物   39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砖红壤香蕉园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统计学和ArcGIS软件的地统计分析模块对海南砖红壤香蕉园59个土壤采样点两个取样土层(0~20 cm和20~40 cm)养分进行空间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香蕉园土壤各养分变异系数均为中等变异。0~20 cm土层土壤各养分含量大于20~40 cm土层。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的碱解氮、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及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均符合高斯模型,0~20 cm土层速效磷与20~40 cm土层速效钾符合球状模型,而20~40 cm土层速效磷与0~20 cm土层速效钾符合圆形模型,20~40 cm土层有机质符合指数模型。各养分的变程范围为109.217~279.796 m,有机质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0~20 cm土层速效钾的块金效应值小于20~40 cm土层,0~20 cm土层碱解氮、速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高于20~40 cm土层。有机质、20~40 cm土层速效磷、0~20 cm土层速效钾的块金效应小于25%,其它养分均在25%~75%,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确定了合理取样数,0~20 cm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机质合理取样数分别为:5、30、26、29、25、3;20~40 cm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机质合理取样数分别为:4、44、30、26、25、3,就可以满足变量施肥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用7种配方肥料,在海南省西华农场上进行了为期1年的2年生橡胶树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胶树径围增长效应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其中,处理6(施氧化镁0.4 kg/株)、处理8(施尿素0.6 kg/株、施过磷酸钙1.2 kg/株、施氧化镁0.4 kg/株、施干牛粪6 kg/株)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分别比对照增长25.5%、26.4%;其余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其中,单施尿素(0.6 kg/株)效果最差,单施氯化钾(0.4 kg/株)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改性木质素对砖红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肥施入砖土壤后,土壤速效磷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的趋势。利用改性木质素缓释磷铵,可以有效地络合土壤活性钵,降低其活性,从而阻止土壤速效磷被固定,使土壤磷素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土壤中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海南胶园不同母质发育砖红壤磷素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edley磷分级方法对海南胶园5种母质15个砖红壤磷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变幅较大,砂页岩、花岗岩、片麻岩、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5种母质砖红壤Resin-P含量间、NaHCO3-Pi含量间、NaOH-Pi含量间和HCl-P含量间差异均不显著。所有土壤各级磷中残余态磷含量和百分比均最高,且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上残余态磷含量和百分比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母质砖红壤。5种母质砖红壤中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有机磷总量最低,所有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百分比的平均值为14.67%;除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外,其他4种母质发育砖红壤上有机磷均以NaOH-Po为主,其占有机磷总量百分比的平均值为83.68%。Resin-P、NaHCO3-Pi、NaOH-Pi和HCl-P 4个无机磷组分含量间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正相关,且均与土壤Bray 2提取态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NaHCO3-Po和NaOH-Po两个有机磷组分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NaHCO3-Po、土壤有机磷总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栽试验及Hedley土壤磷素分组法研究了海南省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上施用不同磷源对橡胶树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土壤磷素组分变化。磷肥处理分别为不施磷处理、施用昆阳磷矿粉100 mg/kg(以全P计,下同)、施用昆阳磷矿粉250 mg/kg和施用普通过磷酸钙100 mg/kg。结果表明:施用磷矿粉和普通过磷酸钙均显著增加了橡胶树幼苗干物重、株高、茎粗和吸磷总量,但高磷矿粉处理和普通过磷酸钙处理橡胶树幼苗叶片磷含量显著降低;高磷矿粉处理取得了与普通过磷酸钙相当的肥效;磷矿粉施用后,土壤树脂提取态磷(Resin-P)、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_3-Pi)、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Pi)、盐酸提取态磷(HCl-P)和残余态磷(Residual-P)等组分含量均显著增加,但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_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不受施磷影响;干物质重和吸磷总量均与土壤Resin-P、NaHCO_3-Pi和Na OH-P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磷矿粉施用11个月后,平均33.1%磷矿粉溶解在土壤中,平均43.5%的磷矿粉残留在土壤Residual-P组分中。为改善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上有效磷及橡胶树磷素营养状况,应选择施用高活性磷矿粉以降低磷矿粉颗粒被大量包被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强降雨条件下砖红壤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强降雨条件下砖红壤坡面入渗、产流产沙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对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大于坡度;砖红壤坡面入渗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Horton模型,平均决定系数为0.958;砖红壤坡面产流过程分为4个阶段:初始入渗阶段、初始产流阶段和稳定产流阶段、结束产流阶段,推导出产流过程方程;砖红壤坡面产沙过程分为5个阶段:无产沙阶段、产沙能力上升阶段和产沙能力下降阶段、稳定产沙阶段(75,100,125mm/h降雨强度)或波动阶段(150,175mm/h降雨强度)和停止产沙阶段,累计产沙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二次多项式模型,不同坡度不同降雨强度情况下各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在0.970以上。研究结果为建立砖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物理模型及水土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pH对砖红壤和黄棕壤Cu~(2+)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砖红壤和黄棕壤在不同浓度、不同pH下吸附和解吸Cu2+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2种土壤Cu2+吸附量均随平衡液中Cu2+浓度增加而增大,两者关系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Cu2+吸附量随pH升高而增加,Cu2+分配系数的对数与pH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吸附一个Cu2+所释放H+的平均数砖红壤(1. 19)大于黄棕壤(1. 01)。可解吸Cu2+的数量随pH升高和吸附Cu2+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在pH4~6下,黄棕壤吸附Cu2+及可解吸Cu2+的比例(平均为10. 5% )大于砖红壤(平均为3. 1% )。由此认为, 2种土壤吸附Cu2+虽以专性吸附为主,但砖红壤的表面吸附点位较少,专性吸附点位的比例较高,对Cu2+的亲和性或专性吸附性大于黄棕壤。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大型模拟土柱研究不同尿素施甩量与砖红壤中NH4-N的淋失关系。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渗漏液中20cm处NH^ 4-N的最高浓度值与施肥量大小成正相关,60cm和120cm处渗漏液中NH^ 4-N浓度值与施肥量关系不大,但120cm处渗漏液中NH ^4-N浓度仍超过水体富营养化标准0.2mg/L。在砖红壤中,尿素以NH^ 4-N形态大量淋失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旱改水稻田土壤酸化和土地贫瘠的问题,探究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对旱改水砖红壤稻田的改良效果,以期为南方砖红壤地区旱改水农田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通过大田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设置土壤改良剂种类(石灰、硅钙钾镁和草木灰)和用量、有机肥种类(秸秆、羊粪和混合发酵有机肥)和用量的处理,测定各处理土壤 pH值、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水稻种植 15 d后,施用硅钙钾镁能显著提高土壤 pH值,但提升幅度较小。施用秸秆、羊粪和混合发酵有机肥均能显著提升土壤 pH值、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总量和土壤氮、磷、钾含量。当有机肥施用总量超过 90 t/hm2时,田间水稻倒伏率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因此,施用有机肥是旱改水稻田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但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需循序渐进,不宜一次性过量施用有机肥,最佳施用量为 90 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