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笔者曾是老三届的下乡知青,在农村插队落户时,积极开展科学种田,用窖藏苕鼻越冬做种获得成功,并取得显著增产效果。作者在劳动中发现:在挖苕初期的较暖气温下,丢在地边的苕鼻有的又发出了浅浅的幼芽,于是想到红苕是无性繁殖,若把苕鼻窖藏越冬,育出的苕藤应该也能结苕。如果设想能够实现,既可废物利用,又节约以至代替做种苕块,增加农民口粮,有效缓解春荒。针对苕鼻特点,作者经过多种方法比较,解决了苕鼻越冬和育苗问题,并把苕块育苗和苕鼻育苗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19日,我参加了北京赴云南知青在保利剧场举办的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年联谊活动,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相似文献   
4.
他叫平凡,是个刚满30岁的年轻小伙,出生在重庆边陲的一个农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娃。就在5年前,他还是个在家种土豆的普通农家小伙,如今却成为媒体口中的重庆粉王。  相似文献   
5.
新书速递     
知青》(上部、下部)出版单位:青岛出版社作者:梁晓声定价:77元ISBN:978-7-5436-8391-4978-7-5436-8392-1出版时间:2012年05月【内容简介】《知青(上部)》在陕北、北大荒两块土地上,展开了上世纪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宏大历史画卷,讲述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下乡插队和赴生产建设兵团垦荒的故事,描写了一代人的爱情、友情、亲情,交织着两个家  相似文献   
6.
王松的中短篇小说充满对后知青的关注、传奇性的叙事和个人体验的记忆,但他不是对集体记忆和公共话语的浪漫青春回忆,而是褪去了红色——抛却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进行的最艰难的人性描写。他的作品往往借对教师的批判剖析儿童痛苦的成长经历,通过对动物的莫名死亡来审视那个特殊历史中生命的脆弱、人类邪恶的力量和人性的堕落,文字中炫目的血痕更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草原在哪里     
兰宁远 《草原》2011,(12):42-45
一上世纪90年代,一个深秋的周末。北京电报大楼的大钟在《东方红》的乐曲过后,稳稳地响了六下。暮色中的长安街显露出了独有的魅力——坦荡而沉稳。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人匆匆走过电报大楼,在北京音乐厅西侧的胡同内四下顾盼,自言自语着,"钻石在哪里,钻石在哪里……"与此同时,胡同深处的一家不起眼的二层餐厅里,几位来自草原的艺术家和内  相似文献   
8.
知青情结     
我是广东省国营三叶农场的一位职工子弟,孩童时,正逢知青下乡的年代,当年还是小胖子的我曾经在知青的怀抱中传递,得到他们的呵护。知青在我的脑海中烙上了永久的印记。1989年中技毕业后,在回城知青的关怀下,我被分配到湛江市区工作。几年后,为照顾家庭,我  相似文献   
9.
从老板娘佟掌柜到女知青牛鲜花,从国家干部向云秀到职业经理人张小五,凭借多个经典荧屏形象走出的闫妮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她所诠释的角色不只是荧屏奇葩,更  相似文献   
10.
张奉宝 《新农业》2014,(24):58-59
<正>每逢中秋时节,便勾起我对下乡时农村知青生活的那段回忆,所有的点点滴滴,总是让我终身难忘。记得那是1968年的9月21日,我在沈阳市第十六中学读书。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与全班同学一道乘坐知青"绿皮"专列,来到昌图县四合公社五家子大队,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农村新生活。我与其他7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