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盐渍化沙地土壤旱化过程中植被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刘克彪 《草业科学》2005,22(10):7-10
利用地下水位高低不同地区所形成的不同立地类型水平空间上的分布来代表盐渍化土壤沙化旱化过程时间分布上的发展,分5种立地类型探讨盐渍化土壤干旱沙化过程中植被的演变特征.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各立地类型土壤上植物种类减少,植被盖度降低,相邻植物群落中共有种逐渐增加,变异性减少,植被演变趋势从湿生-中生耐盐-沙生旱生植物过渡.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干旱变化对于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以泾惠渠灌区为例,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评判指标,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最大熵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灌区干旱的变化特征,以及干旱演变下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灌区冬小麦实际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Z=7.6482),气候产量呈不明显减少趋势(Z=-0.5686);(2)灌区总体干旱化趋势明显(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这种趋势在春、夏、秋三季都达到了显著水平;(3)干旱存在16 a的年代际周期波动,4~5 a的年际周期;(4)播种前7—9月份和播种后的10、11月的干旱情况对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影响最大,是影响作物气候产量的关键期;(5)SPI3-9与冬小麦气候产量关系最密切,可以解释46.21%的产量变异;(6)随着干旱的年代际周期变化,SPI3-9与冬小麦气候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0.44上升至0.74,干旱对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影响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年际间降水波动性与粮食生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粮食生产适应度评价的概念模型,并建立评价标准,将粮食生产适应度分为1~4级。以位于北方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选取乌兰察布市1959—2009年逐年粮食产量、播种面积数据,逐年逐日气温、降水量数据,结合数学统计分析揭示了区域粮食生产适应水平的变化趋势。气象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降水在波动中有小幅降低,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约30 mm;同期气温升高约3.1℃,区域整体暖干旱化趋势明显。粮食生产状况统计结果显示:这一时段内粮食单产上升趋势明显、气象产量波动较大。基于适应度评价模型,该区粮食生产适应水平大致经历了由4级降至1级、至1995年后又升至3级的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在区域气候条件变化和技术经济进步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不断调整适应措施来应对变化,其间,适应水平呈现高低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以“2 1世纪流域现代化管理模式与管理经验、流域管理现代技术应用”为主旋律的首届“黄河国际论坛”于 2 0 0 3年 10月 2 1~ 2 3日在郑州隆重举行 ,来自 3 2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水利工作的政府管理人员、工程师、科学家以及国内两院院士、水利系统的领导和专家 3 0 0多人参加了这一大会。本次论坛设立了 1个中心会场、8个分会场和 10个专题会场 ,其中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现从论坛收到的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有关的论文中摘录部分内容登于本刊 ,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历史时期尘暴波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多森  汪枞生 《土壤学报》2006,43(4):549-553
据正史记载,300-1909A.D.期间,中国共发生尘暴436次,尘暴日数达901日。每10年中尘暴的次数t与日数d之乘积斑值,可作为表达不同时段尘暴频发程度的指标,也可视为表达土壤环境干旱化强度的指标。330年的尘暴频发时段有:480-509,1170-1219,1690-1729,1840-1879A.D.,在这些时段内的斑值都大于等于25。尘暴频发时段对应于历史时期的寒冷时段。冷干期有利于尘暴发生。在所研究的1610年内,每年降尘的平均厚度约为0.54cm。黄土的风成过程目前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7.
宁夏中部干旱带基本气候特征与干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干旱带地处宁夏中部,属于西北内陆,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全年大部分时间受西风环流的支配,北方大陆气团控制的时间很长,同时远离海洋,表现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在中国气候区划中,中部干旱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其基本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气温年、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干旱、冰雹、沙尘、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提下,中部干旱带气候更加异常化,干旱化和不良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我区经济的发展。为此,针对我区干旱化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情况,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浅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陇东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能够代表陇东气候类型的三个代表站1971~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多年平均,东南部的正宁最大,中部的西峰次之,北部的环县最小,呈现由东南向中部和北部逐渐干旱的空间变化特征;东南部的正宁和中部的西峰地表湿润指数以0.0028/a和0.0034/a的速率减小,地表趋于干旱化,北部的环县以0.005/a的速率增加,地表湿润程度有所增加;地表湿润指数的季节分布以春季最小,秋季次之,夏季最大,且春季和秋季有逐年减小的趋势,干旱化程度逐年加重,夏季呈增加趋势,地表湿润状况有所改善;地表湿润指数变化主要依靠降水的影响,但同时也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温度高,地表水分蒸发蒸散量大,地表易于变干,温度低,水分蒸发蒸散量小,地表不易变干。  相似文献   
9.
根据内蒙古荒漠草原1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改进的谢氏干燥度计算公式,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内蒙古荒漠草原50 a来气候干燥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平均干燥度呈条带状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表明干燥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强;② 除中部偏西(海流图地区)干燥度减少、气候趋于湿润化外,其他地区干燥度指数呈增加趋势,说明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③ 20世纪70年代属于相对湿润期,21世纪初干旱程度明显加大。其结果导致干旱区面积随年代增加,至21世纪初干旱区面积增加了近3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研究区域气候干旱化趋势显著;④ 干燥度4.0等值线向东南方向移动,逐渐侵入典型草原。以20世纪60年代为基点, 90年代前变幅相对较小,21世纪初的偏移范围最大。此外,该线在研究区域东部变化强烈,空间位移幅度大,西部相对变化较弱,空间位移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若尔盖高寒沼泽退化旱化趋势分析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若尔盖高寒沼泽退化旱化现状 20世纪30年代以前,本区仍保持着大量的无人区或半无人区原始沼泽景观。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若尔盖高寒沼泽出现退化干旱化以及沙化的迹象和趋势,70年代沼泽退化渐趋明显,80年代沼泽退化触目惊心。90年代沼泽生态系统受损已近不可恢复的程度,生态环境恶化也随之发生。这一趋势目前还在日益加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