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9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570篇
林业   230篇
农学   352篇
基础科学   114篇
  684篇
综合类   1786篇
农作物   454篇
水产渔业   401篇
畜牧兽医   210篇
园艺   98篇
植物保护   194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缕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结缕草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我国结缕草的研究方向应该以育种和结缕草的繁殖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2.
3.
叉斑巨齿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武汉地区叉班巨齿蛛以成蛛和幼蛛越冬,一年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第一代平均75天左右,第二代49天左右,第三代45天左右,第四代66天左右。 雌蛛交配一次可终生产受精卵,雌蛛有护卵习性。单头产卵袋数最多11个以上;每个卵袋平均卵数为134粒,最多有277粒。单雌平均产卵量883粒,最多1,261粒,平均孵化率70%左右。  相似文献   
4.
加快淮北地区杂交粳稻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淮北地区十多年来杂交粳稻示范推广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影响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论述了加快该地区杂交粳稻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灌溉水源是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能否有效开发的关键。当前,中国正在推动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建设,为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该研究考虑北方地区已建、在建及规划的供水工程,基于自然适宜、利用高效、发展稳定三方面评价准则,结合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方法,开展了雨养情景和供水灌溉情景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雨养农业情景下,北方地区勉强适宜(Ⅱ级)、中度(Ⅲ级)和高度(Ⅳ级)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别为2.9万、1.0万和0.6万km2。灌溉农业情景下,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明显增加,勉强适宜(Ⅱ级)、中度(Ⅲ级)和高度(Ⅳ级)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将分别达到5.4万、7.6万和6.5万km2,主要集中于新疆、内蒙古和甘肃3省(自治区)。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及国家水网工程效益发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日本金龟子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日本金龟子PopilliajaponicaNewman是一种重要的害虫 ,主要危害草坪和观赏植物。日本金龟子原产日本 ,现在已经分布于许多国家 ,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中国尚未有该虫分布。本文通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态气候模型—CLIMEX ,利用气候数据来预测日本金龟子适合的地理分布区 ,预测结果是日本金龟子可以在中国大约 31个市、县地区生存 ,主要是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尤其是中国的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分析巴旦杏在甘肃河西地区引种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用容器育苗和大田开沟点播相结合来培育接穗,以山桃为砧木嫁接巴旦杏的引种驯化技术.结果表明,容器培育接穗比直接大田点播出苗率、成活率分别提高了10%和15%;巴旦杏与山桃嫁接表现出极好的亲和性,嫁接成活率为90%.  相似文献   
8.
Establishment of European eel (Anguilla anguilla) hatchery production will rely on selectively bred individuals that produce progeny with the best traits in successive generations. As such, this study used a quantitative genetic breeding design, between four females and nine males (four wild‐caught and five cultur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ternal origin (wild‐caught vs. cultured) and quantif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effects, including genetic compatibility, on early life history (ELH) performance traits (i.e. fertilization success, embryonic survival at 32 hr post‐fertilization, hatch success and larval deformities at 2 days post‐hatch) of European eel. Wild‐caught males had higher (56%) spermatocrit values than cultured males (45%), while fertilization success, embryonic survival, hatch success and larval deformiti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impacted by paternal origin. This demonstrates that short‐term domestication of male eels does not negatively affect offspring quality and enables the consideration of cultured male broodstock in future breeding programmes. Moreover, paternity significantly explained 9.5% of the variability in embryonic survival, providing further evidence that paternal effects need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assisted reproduction protocols. Furthermore, maternity significantly explained 54.8% of the variation for fertilization success, 61.7% for embryonic survival, 88.1% for hatching success and 62.8% for larval deformities, validating that maternity is a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these “critical” ELH traits. At last, the parental interaction explained 12.8% of the variation for fertilization success, 8.3% for embryonic survival, 4.5% for hatch success and 20.5% for larval deformities. Thus, we conclude that eggs of one female can develop more successfully when crossed with a compatible male,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mate choice for successful propagation of high‐quality offspring. Together, this knowledge will improve early offspring performance, leading to future breeding programmes for this critically endangered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叶龄蘖、穗氮肥组合对粳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主茎叶片数不同的粳稻品种吉粳88 (14片)、沈农265 (15片)和沈农1401 (16片)为试材,采用大田筒栽方式,在总施氮量225kghm–2及轻简施肥(基肥、蘖肥、穗肥)模式基础上,设置基蘖肥∶穗肥6∶4和8∶2两种施肥比例,并分设不同源、库叶龄期施氮组合即不同叶龄蘖、穗肥精确施氮组合。分析了不同源库期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有效穗数、分化颖花数、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方面,吉粳88、沈农265、沈农1401不同氮肥运筹下最佳蘖、穗肥叶龄组合均为6∶4显著高于8∶2。(2)不同氮肥运筹下,吉粳88在8叶(叶龄指数57.1%)、沈农265在9叶(叶龄指数60.0%)、沈农1401在10叶(叶龄指数62.5%)时,即叶龄指数在60%左右时,施用蘖肥效果最佳,最终穗数最多,对保蘖起主要作用;吉粳88在11叶(叶龄指数78.6%)、沈农265在12叶(叶龄指数80.0%)、沈农1401在13叶(叶龄指数81.3%)时,即叶龄指数在80%左右时,施用穗肥效果最佳,最终穗粒数最多,对促花起主要作用。(3)吉粳88-6∶4 (8, 11),沈农265-6∶4 (9, 12),沈农1401-6∶4 (10, 13) 3组处理,在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等方面,显著高于同品种不同叶龄蘖、穗氮肥组合中的其他处理。因此,适当延迟蘖肥施用叶龄期(叶龄指数60%左右)、提前穗肥施用叶龄期(叶龄指数80%左右)同时增加穗肥施用比例,既可以显著提高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又能显著促进成穗率的提高和颖花数的分化,达到保蘖促花的双重作用,实现优源、扩库、充实的目标,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