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8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正>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可海陆两栖的特殊木本植物群落,具有防风御浪、净化环境、维护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为珍稀植物群落。有报道认为红树植物生长在海边又富含抗菌等活性物质,不利于病害发生,但近年来本实验室在广东雷州半岛等地红树林发现有多种病害发生~([1,2]),仅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上就发现有黑茎病、灰斑病等病害。2014年我们在该区白骨壤小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 Dujardin)室内培养的可行性,为其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赤潮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培养海洋尖尾藻,饵料藻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除高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外,以亚心形扁藻和绿色巴夫藻作为饵料时海洋尖尾藻均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结论]该研究为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饵料问题,实现了海洋尖尾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3.
张飞  郑凤英 《种子》2019,(10):57-61
对采自双岛湾的鳗草(Zostera marina L.)种子,分别进行了野外盆栽种子萌发试验及室内5℃低温保存时长(30d、60d和90d)和萌发温度(5℃、15℃和25℃)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鳗草种子在野外经过了夏季高温期和冬季低温期的休眠后于次年2月末水温为4℃时开始萌发,持续至5月,萌发期水温为4~17℃,累积萌发率随春季回暖显著提高,在4—5月达到峰值,5月底累积萌发率达20.6%,实生苗于4—5月快速生长发育,对应水温为6~17℃;5℃低温保存不同时长和不同萌发温度对种子的萌发率的影响都极显著,即低温保存时间越长,种子萌发率越高,且显著缩短了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和萌发高峰时间,保存90d后3个萌发温度下的初始萌发时间均小于3d、萌发高峰时间均小于8d。不同低温保存时长条件下,均以15℃为最适萌发温度。  相似文献   
4.
在海滩涂上栽培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经过11a的经营管理,对红树林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木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红树林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混交林的林木生长,均比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纯林的林木生长效果好。混交林生长的林木树高、胸径、枝下高、树冠,分别比纯林林木生长的树木高大7.69%、7.5%、11.1l%,胸径粗2.17%、11.41%、6.67%,枝下高大2.01%、10.95%、8.57%,冠幅大5.00%、10.53%、13.50%。红树林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木在浅潮位生长,比中潮位林木生长效果好,支柱根大、板状根系发达,吸收海水污染物强,能将盐类物质通过叶片光合作用排到植物体外,可去氮和磷等污染物,净化海边环境,防浪护堤,防止海岸侵蚀,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 Caradja是红树林的灾害性害虫之一。为了研究该虫在广西白骨壤林内的空间分布情况,在广西合浦县山口镇白骨壤林对该幼虫进行了调查研究,应用扩散系数(C)等6种指标分析,确定了该虫在白骨壤林中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同虫口密度以及不同误差要求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6.
白骨壤为红树林植物中的广布种、先锋树种,其沙地育苗技术尚未见报道,文章结合白骨壤的沙地育苗,总结了种子采集及处理、育苗基质、播种、苗期管理和炼苗出圃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应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首次对漳江口红树林天然群落中秋茄、白骨壤、桐花树在自然生境中夏季晴天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生理因子的日变化进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秋茄、桐花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趋势相似,两者Pn的峰值出现在8∶00和14∶00,而白骨壤Pn的峰值出现在8∶00和16∶00,日均Pn大小为白骨壤>秋茄>桐花树;3种红树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规律各不相同,秋茄和桐花树Tr值最高均出现在8∶00,白骨壤Tr值最高出现在10∶00,日均Tr大小为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水分利用效率(WUE):秋茄和白骨壤16∶00时最高,而桐花树12∶00时最高,日均WUE大小为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植物的Pn和Tr不仅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内在生理因子的调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Pn和Tr影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PAR),生理因子则为气孔导度(Cond)。  相似文献   
8.
张飞  郑凤英 《农学学报》2020,10(8):57-62
为了探究MS培养基中氮、磷无机营养盐对鳗草生长的影响。单独添加不同浓度KNO3、NH4NO3和KH2PO4的天然海水中培养鳗草克隆苗,于7、14天进行植株形态学观察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其中,KNO3的添加量为MS培养基中的1/2倍、1倍和2倍及NO3-总浓度为39.4 mmol/L,KH2PO4和NH4NO3的添加量均为MS培养基中各自浓度的1/2、1和2倍。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以KNO3处理组最高(P<0.05),克隆苗培养14天无毒害现象,且有新叶发出;NH4NO3和KH2PO4处理组均对克隆苗有明显毒害作用,NH4NO3处理组叶片48 h后开始褐化,7天后茎尖、根尖明显变软并褐化,14天后植株死亡;KH2PO4处理组培养14天后叶片平均褐化率达56%。因此,1/2、MS培养基均不适用于鳗草的室内培养,其培养基的氮源应为单独添加的NO3--N或高浓度NO3--N+低浓度NH4+-N。  相似文献   
9.
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爱尔兰、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大叶藻、矮大叶藻、丛生大叶藻和红须根虾形藻及GenBank中的宽叶大叶藻5种大叶藻叶绿体的matK、rbcL和核糖体ITS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了5种大叶藻3个目的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结果发现胞嘧啶(C)在3个目的片段上的含量均较低。ITS片段检测到172处核苷酸替换,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matK基因片段上有52处核苷酸替换,rbcL基因片段上有20处核苷酸替换,且大部分替换来自于第三密码子的同义替换,种间在氨基酸水平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基于ITS、matK和rbcL 3个目的片段,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基本一致,明显分为3大支。矮大叶藻与大叶藻属间3种大叶藻的核苷酸最小差异值为19.33%,在分子数据上达到了属的水平。基于matK和rbcL基因片段拼接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叶藻与丛生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上新世(2~2.7百万年前),与宽叶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上新世(4~5.3百万年),与矮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渐新世(27~36百万年前),与红须根虾形藻的分化时间在始新世(33~44百万年前)。4个地区大叶藻的...  相似文献   
10.
The optimal water temperature in seed germination and the upper critical water temperature in seedling growth were determined for Zostera japonica collected from Ago Bay, Jap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ed germination rates and seed storage period (0, 30, and 60 days) at 0°C was also examined. The optimal water temperature in seed germination was in the range 15–20°C regardless of the storage period, in which germination rates were up to 14%. Seedlings, grown from seeds up to 10 cm in total length, were cultured for 1 week at various water temperatures to measure their relative growth rates. The optimal water temperature in early growth was in the range 20–25°C; relative growth rates ranged from 3.8 to 4.2%. Seedlings could survive up to a water temperature of 29°C, but most seedlings withered at 30 or 35°C. The optimal water temperatures for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were related to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sampling site. Although seedlings were hardly observed in Ago Bay in summer, Z. japonica might extend its distribution as far as where the summer water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29°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