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2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11篇
  7篇
综合类   137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76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降低大豆籽粒中亚麻酸含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裴东红 《大豆科学》1995,14(3):255-259
  相似文献   
2.
连用5头经产荷斯坦泌乳中期奶牛,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γ-亚麻酸制剂(RPGLA),通过比较添加前后血浆和乳中γ-亚麻酸(GLA)含量变化,探讨了RPGLA的添加对血液和乳中γ-亚麻酸含量的影响。RPGLA中含有脂肪52.5%和γ-亚麻酸3.5%。每天分别早晚两次饲喂150gRPGLA,试验期间的日粮和饲养管理是一致的。添加前测定一次血浆和乳中GLA含量.添加后测定了5次。结果显示:RPGLA添加后血液中GLA含量显著提高(P〈0.05)。添加前乳中GLA含量(mg/kg)及其产量(mg/d)分别为11.5和310.3,而添加后第4、9、14、19、22天分别为25.7、19.0、26.3、24.8、27.7和663.0、493.1、737.7、705.0、769.7.均显著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泌乳牛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γ-亚麻酸可大幅度提高血浆和乳中γ-亚麻酸含量。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取48头年轻荷斯坦公牛来评估日粮补充亚麻籽和共轭亚油酸(CLA)对肌内和皮下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等能等蛋白日粮:对照组(亚麻籽0,CLA 0),亚麻籽组(亚麻籽10%,CLA 0),CLA组(亚麻籽0,CLA 2%),亚麻籽+CLA(亚麻籽10%,CLA 2%)。日粮富含亚麻籽和CLA,增加CLAc-9,t-11,α亚麻酸(ALA)的水平,并减少在n-6/n-3脂肪酸比值。日粮富含亚麻籽和CLA时,肌内和皮下脂肪脂肪酸组成有相似的趋势,CLAc-9、t-11、α亚麻酸(ALA)水平均增加,n-6/n-3脂肪酸比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补充亚麻籽通过增加n-3和共轭亚油酸的脂肪酸比率,降低n-6/n-3改善了脂肪酸组成。补充亚麻籽可以增加n-3和共轭亚油酸的脂肪酸的比例,降低n-6/n-3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改善了的脂肪酸组成。CLA水平的增加与补充亚麻籽取得了相似的组织CLA水平,但与对照组得到了相似的n-3比率。CLA能提高组织CLA水平,以亚麻籽补充的日粮,其含量受n-6/n-3的比例影响。亚麻籽与CLA的联合补充比单独添加能更有效地增加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共轭亚油酸含量。可以得出结论,补充亚麻籽和/或CLA能够增加对人类健康有益的一些脂肪酸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油菜种子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并使之在异交条件下保持基本稳定,以高油品种CY2作为受体亲本,采用RNA干涉技术沉默油菜内源Bn FAD2基因的表达,抑制油酸脱饱和反应。育成的3个独立转基因株系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下降到6%以下,其中亚油酸含量较受体亲本降低78.2%~86.5%,亚麻酸含量降低53.4%~65.8%。将3个转基因株系与2个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的常规品种正反交,F1种子中这2种脂肪酸的含量依然保持在与转基因亲本相仿的低水平。由此可知,通过RNA干涉技术沉默Bn FAD2基因的表达可赋予油菜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异交稳定特性。这一特性的获得对于今后培育异交稳定的高油酸油菜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子蒸馏技术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对猕猴佻籽油中的α-亚麻酸进行了富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分子蒸馏的主要因素,即蒸馏压力、蒸馏温度、进料速度、刮膜转速进行了优化,得到刮膜式分子蒸馏装置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蒸馏压力3.0Pa,蒸馏温度110℃,进料速度20滴/min,刮膜转速400r/min,在此条件下α-亚麻酸的质量分数提高到83.69%;4级分子蒸馏后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质量分数达到86.27%。  相似文献   
6.
亚麻酸是胡麻脂肪酸组成的主要成分,也是胡麻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为深入研究胡麻亚麻酸含量的遗传规律,基于6个世代遗传群体(P_1、F_1、P_2、B_(1:2)、B_(2:2)、F_(2:3)),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胡麻亚麻酸含量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胡麻亚麻酸含量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在亚麻酸含量的遗传控制中具有重要贡献;B_(1:2)、B_(2:2)和F_(2:3)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3.59%、46.95%和53.9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60%、19.35%和14.43%;通过群体品质分析,筛选出高亚麻酸材料15份,高含油量材料7份,这些优异材料为胡麻品质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杂交狼尾草对草鱼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验表明,在配合饲料和杂交狼尾草比例为11(干物质比例)条件下养殖的草鱼与全配合饲料养殖的草鱼在背肌脂肪酸组成的对比中,饲草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相对含量为(40.18±1.36)%,是饲料鱼(21.64±0.9g)%的1.86倍.饲草鱼n-3 PUFA的相对含量为(14.72±1.27)%,是饲料鱼(2.43±0.49)%的6.06倍.其中,最明显的是饲草鱼183n-3的相对含量(10.27±1.21)%是饲料鱼(1.01±0.02)%的10.17倍.实验也对比了杂交狼尾草叶片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发现在杂交狼尾草(叶片)的脂肪酸组成中183n-3的含量高达(66.23±0.16)%.而在饲料中183n-3的含量仅为(4.34±0.03)%.杂交狼尾草和饲料中未检测到EPA和DHA.草鱼利用杂交狼尾草中丰富的183n-3生物转化生成了EPA和DHA,从而显著提高了饲草鱼鱼肉中n-3 PUFA的含量,促进草鱼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改善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8.
尿素包合法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尿素包合法富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的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尿素包合反应中温度、时间、溶剂配比等对产品α-亚麻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酸与尿素及溶剂的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等条件对α-亚麻酸含量有很大影响。当脂肪酸、尿素、95%乙醇质量比为1:3:7,包合温度为-15℃,包合时间为15h时,产品α-亚麻酸含量可达87.2%。  相似文献   
9.
头孢霉(Cephalosporium sp.)发酵生产α—亚麻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 8种因子对头孢霉 (Cephalosporiumsp .)发酵产α 亚麻酸产量及其占总脂肪酸百分含量的影响。有利于获得α 亚麻酸高产的条件包括 :培养基中碳源为蔗糖 30g/L ,氮源为 (NH4 ) 2 SO4 3g/L ,起始pH为 6 0 ,5 0 0ml三角瓶装 10 0ml培养基 ,接种 2 0 % (v/v)的菌种 ,2 0℃培养 10d。在此条件下 ,α 亚麻酸产量达 87 6 6mg/L ,占总脂肪酸百分含量为 2 3 85 % ,干菌丝产量达到 7 82g/L ,油含量占菌丝干重的 8 0 8%。  相似文献   
10.
高山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大豆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将从高山被孢霉中克隆的△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与植物表达载体pBI121连接,构建了重组质粒pBMICL6,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成功地将该基因导入到栽培大豆吉林35、吉林43、吉林47、绥农10、绥农14和黑农37等品种中,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转基因大豆的mRNA水平上获得表达。通过气相色谱(GC-MS)对大豆种子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发现转基因大豆产生了γ-亚麻酸,其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