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3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江汉平原地区适雨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机插稻稻田水环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当地机插稻水肥管理措施的改善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适雨灌溉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FFP)、70%控释掺混肥+30%尿素(70%CRF+30%N)和有机无机复混肥(OIF)对稻田降雨利用率、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与径流流失量、干物质积累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适雨灌溉下,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降雨利用率分别为17.5%、100%、100%和84.2%;基肥和分蘖肥施用过后,FFP、70%CRF+30%N和OIF处理田面水TN、NH4+-N和TP质量浓度迅速提高,在第1天达到峰值,水稻移栽后30 d内70%CRF+30%N处理田面水TN、NH4+-N和TP的平均质量浓度较FFP处理分别降低40.4%、47.4%和0.5%;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量的90%左右在返青期,10%左右在灌浆成熟期,70%CRF+30%N处理TN、NH4+-N和TP径流损失量较FFP处理分别降低31.4%、30.9%、1.9%;70%CRF+30%N处理在返青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FFP和OIF处理,移栽-返青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比例表现为FFP处理>OIF处理>70%CRF+30%N处理,成熟期OIF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70%CRF+30%N和FFP处理,实际产量表现为OIF处理>70%CRF+30%N处理>FFP处理。【结论】适雨灌溉条件下,70%CRF+30%N处理有助于减少稻田氮素流失,OIF处理有助于机插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侧深减量施缓释肥对水稻生长、氮素利用及土壤肥力等的影响,本研究以两系杂交稻品种晶两优534和三系杂交稻品种宜香优2115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R150(一次性机械侧深施缓释肥150 kg·hm-2)、R120(一次性机械侧深减氮20%施缓释肥120 kg·hm-2)、R96N24 (基肥侧深施缓释肥96 kg·hm-2, 穗肥撒施尿素24 kg·hm-2)、N150(基肥人工撒施尿素90 kg·hm-2,穗肥撒施尿素60 kg·hm-2)、N0(不施氮肥)5种不同的氮肥施用处理,分析机械侧深减氮施肥对机插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侧深施用缓释肥显著提高了机插稻分蘖数、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对机插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存在显著影响。侧深施缓释肥显著提高了机插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两品种均以一次性机械侧深施用常规施氮量缓释肥处理(R150)的产量最高,比2次人工撒施常规尿素处理(N150)平均增产13.05%。采用机械侧深施肥,减氮20%的“基缓追速”处理(R96N24)产量均高于与人工撒施常规施氮量处理(N150)。R96N24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均高于N150。综上所述,与人工撒施常规尿素相比,采用机械侧深施基肥能保证水稻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显著提高机插稻氮素利用率;缓释肥减量20%侧深施可保持土壤肥力和产量不减,达到减氮稳产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机插稻优质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9108和皖垦糯2号生产区机插水稻生产效率,实现其优质与高产协调发展,用田间试验,分析氮肥运筹与硅肥配施对南粳9108和皖垦糯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40%基肥、30%分蘖肥和30%穗肥的氮肥运筹配施硅肥450 kg/hm2为最佳,且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显著提高了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整精米率。  相似文献   
4.
对加快推进江苏省水稻机插秧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杰等 《中国稻米》2014,(1):32-35
水稻是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水稻机插秧,彻底改变传统稻作生产曲背弯腰的痛苦劳作方式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现阶段提高江苏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水稻种植的主导性技术。本文概述了江苏省水稻机插秧的发展情况,总结分析了现阶段水稻机插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江苏省水稻机插秧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kg·hm-2)、高产(8 250~9 000 kg·hm-2)和超高产(>9 000 kg·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双季机插稻产量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差异较小;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每平方米颖花量需达到42 000以上;从中产到高产,双季早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均主要依靠穗数的增加,从高产至超高产,早稻总颖花量的增加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穗数实现,而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应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以较多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协同产出较高的总颖花量,同时保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机插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机械插秧是降低水稻生产劳动强度的必要措施之一,研究适应该技术的氮肥施用时期和比例,对推广该技术,实现机插双季稻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早稻和晚稻为试验材料,进行机插双季稻氮肥施用田间试验。在同一施氮量下,设置氮素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 8∶2∶0(N8∶2∶0)、7∶2∶1(N7∶2∶1)、6∶2∶2(N6∶2∶2)、5∶2∶3(N5∶2∶3)、4∶2∶4(N4∶2∶4)、3∶2∶5(N3∶2∶5)和不施氮肥(CK)7 个处理。调查了早稻和晚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以及氮肥利用特征,讨论了氮肥后移与产量、产量形成及肥料利用率的关系。 【结果】 机插早、晚稻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 6∶2∶2 和 5∶2∶3 处理水稻高产的群体结构最合理,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的乘积最大,协调产量的各因子达最佳值。同时发现,机插早、晚稻穗肥比例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抛物线关系。施氮处理机插早、晚稻的籽粒和秸秆氮含量及氮素累积量较 CK 处理均有所增加,其中随着穗肥比例的增大,早、晚稻的籽粒和秸秆氮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氮素累积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无论机插早稻(施氮量为 180 kg/hm2)还是晚稻试验(施氮量为 195 kg/hm2),随着穗肥比例的增大,氮肥贡献率(NCR)、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氮肥吸收利用率(NRE)、氮肥偏生产力(PFPN)以及经济效益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早稻 N6∶2∶2 处理 NCR、NAE、NRE、PFPN 和经济效率均达最大值,晚稻 N5∶2∶3 处理均达最大值;而早、晚稻氮肥生理利用率(NPE)随着穗肥比例的增大均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结论】 在施氮量和分蘖肥比例相同的条件下,机插早、晚稻施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分别为 6∶2∶2 和 5∶2∶3 时,有利于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7.
接种菌剂腐熟稻草育秧基质提高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明稻草育秧基质在机插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该文以水稻土(CK)为对照,研究了接种自制腐秆菌剂的稻草基质(T1)、不接种腐秆菌剂的稻草基质(T2)2种基质理化性状及其对机插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容重显著低于CK,含水量、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和养分含量则显著高于CK;接种腐秆菌剂改善了稻草育秧基质的理化性状,可降低基质有机质含量、提高速效养分浓度及减小碳氮比(C/N)。与T2和CK相比,T1培育出的秧苗综合素质较好、机插质量高,有利于促进大田分蘖早生快发,同时增加了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质量及N、P、K吸收量,可形成较多的有效穗和充足的总颖花量,最终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T1产量比CK提高了4.37%,增产效果显著。可见,接种腐秆菌剂的稻草基质能满足水稻秧苗正常生长,与当前机插技术兼容性强,有利于提高机插稻产量及稻草的资源化利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机插稻育秧基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下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019年和202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普通机插条件下0及13 kg/667 m2两个氮肥水平,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下13 kg/667 m2和 11 kg/667 m2 两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机插水稻产量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加6.1%和2.6%,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7.4%和5.3%;在覆膜机插条件下,氮肥减施15%,与氮肥不减施处理相比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大,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说明覆膜机插在保障一定产量的条件下,能够减少氮肥施用,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环境污染,为水稻稳产和绿色高效提供一种新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阐明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方法】以4个早、晚稻品种为材料,设置毯状盘(CK)、钵体盘(D1)和钵体毯状盘(D2)3种育秧盘试验,系统测定了不同育秧盘处理下早、晚稻植株形态特征与产量结构。【结果】1)不同秧盘处理秧苗素质表现为CK>D1>D2;机插时,D2处理下秧苗整体机插质量最优,表现在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D2均优于CK,提高了栽插质量;2)D2处理下秧苗返青快,拔节期后分蘖快,孕穗期分蘖数D2>D1>CK,有效促进了茎蘖成穗,直接影响产量;从SPAD值看,早晚稻孕穗期时,D2处理下秧苗叶片SPAD值比D1处理平均高出3.2%,比CK处理平均高出9.2%,可有效促进光合作用,为增产提供了营养保障;3)产量数据显示,早晚稻均以D2处理产量最高,早稻分别比CK和D1增产13.04%和1.65%,晚稻分别增产30%和19%,平均比对照(CK)育秧机插增产20%;具体表现在D2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高,有效穗数多,结实率和千粒重指标好。【结论】与毯状盘和钵体盘相比,钵体毯状盘可提高秧苗素质和产量,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3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开展了机插稻种植试验研究,对品种产量、群体质量、倒伏情况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机插籼稻平均产量10.03 t/hm^2,颖花量5.62万/m^2,结实率72.23%,收获指数0.56,最大叶面积指数9.91,抽穗期干物质量1619.28 g/m^2,倒伏指数79.16,总叶龄18.22,其中产量最高的品种为C两优华占,产量为11.46 t/hm^2;低产机插籼稻平均产量7.03 t/hm^2,颖花量5.27万/m^2,结实率53.87%,收获指数0.46,最大叶面积指数7.89,抽穗期干物质1494.12 g/m^2,倒伏指数85.05,总叶龄17.56。总之,结实率是机插籼稻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高产品种在适当降低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结实率可以获得超高产,低产品种只有在增加移栽基本苗数的基础上提高有效穗数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