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婷  郑毅男 《人参研究》2012,24(3):30-34
精氨酸单糖苷(AF)、精氨酸双糖苷(AFG)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氨基酸衍生物,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和扩张血管等作用。由于近年来对于精氨酸衍生物的研究很少,故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精氨酸及其衍生物AFAFG做一概述,为以后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Bisphenol A (BPA) is a widely used industrial chemical that disrupts endocrine function. BPA is an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 (EDC) tha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affect reproductive organ development, brain development, metabolic disease and post-natal behavior. Accordingly, Bisphenol analogs, Bisphenol F (BPF, bis (4-hydroxyphenyl) methane) and Bisphenol AF (BPAF, 4,4-hexafluoroisopropylidene) diphenol) are used as replacements for BPA. BPA is mainly metabolized by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UGT), UGT2B1, but this effective metabolizing system is weak in the fetu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monstrated that hepatic UGT activity toward BPAF was very weak, in comparison with BPA and BPF, in the fetus, pups and dams. Conversely, hepatic UGT activity toward BPF was very weak in the fetus and newborn pups, and was increased to the same level as BPA post-partum. In conclusion, BPAF possibly tends to accumulate in the fetus, because of weak metabolism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 suggesting that the metabolism of individual Bisphenol analogs requires assessment to properly gauge their risks.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的AF试剂在桃树上的应用研究表明,以100×10 ̄(-6)(100ppm)效果最佳。果实生长期处理3次,能获得增产、优质的效果。此与AF试剂能提高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促进希尔反应,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单果重等多重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myces galilaeus)AF1菌株孢子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利用固体发酵法,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培养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myces galilaeus)AF1菌株的固体产孢基质大米、玉米粉、木薯渣、黄豆粉、麸皮、麦片进行筛选,然后研究培养时间、温度、料液比、接种量、外加碳源、外加氮源对加利利链霉菌AF1产孢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AF1菌株的产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筛选的最佳固体产孢基质为大米。优化得到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6d,接种量10%(每20g大米接种2mL孢子悬液),初始料(g)液(mL)比为1∶1,葡萄糖添加量1.5%(质量分数),蛋白胨添加量1.5%(质量分数)。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加利利链霉菌AF1产孢数可达3.87×109 g-1,比优化前提高了29%。【结论】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得到的加利利链霉菌AF1产孢水平高,能适应大规模培养接种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碱性肥料对香蕉枯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针对我国香蕉主产区蕉园土壤酸化、 微生物环境恶化,香蕉枯萎病严重泛滥和肆虐,严重威胁产业等问题,通过施用碱性肥料改善蕉园土壤酸性及微生物环境,从而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促进香蕉健康生长。【方法】以重病区蕉园土壤为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碱性肥料对土壤微生物及香蕉枯萎病发生情况的影响。试验设碱性肥料(AF)和常规肥料(CCF)2种肥料处理,每种肥料设低量(L1)、 中量(L2)和高量(L3)3个施肥量,同一施肥量处理的氮、 磷、 钾总用量相等。于2013年3月6日移栽香蕉苗到营养钵, 130 d后待各处理香蕉发病明显时采集土壤及植株样品进行各项指标测定。【结果】 1)施碱性肥料能显著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常规肥料处理的香蕉发病率为78%,而碱性肥料处理的仅为33%。2)碱性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明显的影响,土壤中的真菌数量AF处理明显少于CCF处理,而细菌、 放线菌数量则显著高于CCF处理,因此AF处理土壤的香蕉尖孢镰刀菌明显减少。3)试验期间碱性肥料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较常规肥料处理提高了0.75个pH单位,而土壤EC值比常规肥料处理低47.76 μS/cm。4)土壤pH值与土壤中古巴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OC)的数量及香蕉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 细菌数量与FOC数量、 香蕉枯萎病发病率、 病情指数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土壤中FOC和真菌数量与香蕉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5)香蕉生物量随着碱性肥料和常规肥料用量的增大而增加,但碱性肥料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应用碱性肥料不仅可以为香蕉提供氮、 磷、 钾养分,而且能改良蕉园土壤酸性从而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环境,有效防控香蕉枯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本实验研究AF(厌氧生物滤池)+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组合工艺对屠宰废水的处理效果,为屠宰废水处理提供一种科学经济有效的方法。AF+SBR组合工艺以3L/T的流量进水,总HRT为24h,厌氧12h,好氧12h,曝气量保持在30L/min,对屠宰废水的CODcr,NH4+-N,TP,TKN(凯氏氮)去除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ODcr,NH4+-N,TP和凯氏氮去除率分别可达90%,95%,70%,90%,各项出水指标均达到了农田灌溉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合成纤维填料一种孔隙率大,比表面积大,价廉耐用的新型填料。它作为不同规模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UASB+AF)的滤层填料,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试验和生产运行过程中均显出突出的优点,纤维填料挂膜性能好,膜活性较高,并具有阻截污泥的作用,纤维填料的设置还改善了反应区上部的水流状态,因而,从整体上提高了反应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品种对温光互作反应的作用力分析和回归分析,看出供试的南方北方17个品种可分为光敏感类群(春性,强春性),温敏感类群(冬性、强冬性),温光兼敏感类群(半冬性)。在具有不同程度春化效应的品种中,温光作用的先后也有三种类型,即春化光照并进型(半冬性),春化半提前型(冬性,强冬性),春化提前型(超强冬性、春化要求60天以上的晚熟品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基础,根据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计算总施氮量,各阶段的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的阶段需氮量确定。精确施肥模式的总氮按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0%﹕20%﹕35%﹕15%施用,常规施肥模式氮素总量按基肥﹕分蘖肥﹕促保花肥为20%﹕60%﹕20%施用。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取地上部分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成熟期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果】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点的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4%-48.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穗数增加8.1%以上,穗粒数增加2.5%以上,群体颖花量增加14.3%以上,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施肥模式的差异较小;比较分析两种施肥模式的穗型大小,精确定量施肥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穗粒数小于100粒的小穗比例降低、100-250粒的大穗和250粒以上的特大穗比例增加,小穗比例减少了36.7%-100%,大穗比例提高了2.2%-11.4%,特大穗比例提高了23.3%-94.9%;在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方面;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拔节前有所降低(4.2%-11.8%)、抽穗期显著提高(4.2%-13.9%);粒叶比明显增大,其中颖花/叶为9.3%-32.7%、实粒/叶为12.8%-35.7%、粒重/叶为10.1%-36.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拔节前有所降低,拔节至抽穗期提高了9.8%-50.8%,抽穗至成熟期提高了26.9%-62.7%。【结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贵州杂交籼稻产量,其途径主要通过控制拔节前的群体生长,促进拔节后的群体发展,适度减小拔节前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扩大拔节后尤其是抽穗后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控制晚生小穗数量、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穗粒数和粒叶比,实现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的高积累,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