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2篇
基础科学   3篇
  16篇
综合类   373篇
农作物   153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北方野生稻资源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桂野占系列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染色体片段替换系(CSSL)是基因组水平快速初步定位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的良好材料,而水稻的品质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因此可用替换系鉴定控制水稻品质性状的QTL。郝伟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构建了由133个株系组成的以“特青”(籼稻品种)为轮回亲本,以海南的一种普通野生稻(外观品质较好)为供体亲本,覆盖绝大部分野生稻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替换系。利用这套替换系,初步定位了控制稻米外观和理化品质性状的15个QTL,为今后水稻品质性状QTL的克隆以及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6.
以优良栽培稻恢复系为母本,与长雄野生稻杂交,在授粉后第7~9天对杂交后的幼胚进行离体培养。一共接种幼胚450枚,获得发育良好健壮的绿苗438株,胚拯救效率为97.3%。20 d后待组培苗约8~10 cm时,通过室内炼苗再将幼苗移入育秧盘中,10 d后统计移栽的438株幼苗,共存活434株,成活率达99.1%。  相似文献   
7.
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对黑尾叶蝉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自然种群鉴定、室内接虫以及抗虫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以黑选A为母本与药用野生稻杂交的后代AC-1、AC-3对黑尾叶蝉抗性较高,而且稳定,可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9.
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7-1990年对2017份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抗细菌性条斑病鉴定,经重鉴筛选出抗细菌性条斑病的普通野生稻资源30份。其中抗细菌性条斑病兼抗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有2份,抗细菌性条斑病兼抗白叶枯病的有8份,并明确抗病资源在广东、海南的分布情况。这批抗源可供育种部门作抗病育种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10.
用SSR标记初步分析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籼粳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34对SSR引物对高州普通野生稻(简称"高野",下同)7个自然居群217份个体进行研究,并结合统计软件进行遗传距离和遗传结构分析.通过已明晰籼、粳类型的中国栽培稻微核心种质作对照检测,所用引物能有效区分籼粳亚种,并在高野材料中扩增出籼稻带型、粳稻带型以及野生稻特殊带型.结果表明,高野群体总体比较原始,已经出现了籼粳分化,其中偏粳多于偏籼,但这种分化是初步的.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高野在中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化上的地位、并对其有效的发掘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