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煎茶加工工艺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鹤清 《茶叶》1992,18(3):38-39
本文对煎茶加工工艺作了具体介绍。工艺程序分,鲜叶管理→蒸青→冷却→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匀混(匀堆)。对各工序的技术处理和操作要求作了探讨,供各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2.
散茶在日本称为“煎茶”,和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生活美学角度探讨了日本人对散茶的感官审美、文人煎茶的审美情趣和生活饮茶促进和美的社会功能,展现了日本饮茶文化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周文劲 《茶叶》2012,38(1):59-62
中国饮茶方式历经了由唐以前的生煮羹饮、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清瀹饮法的漫漫演进,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也是中华茶文化发展进程的缩影,也是中华茶文化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4.
食趣播报     
健康养生诀冠心病,吃银杏;吃鲜橙,防中风;吃西柚,防血稠;吃洋葱,脑路通;菊花茶,降血压;吃辣椒,脂肪消;乌龙茶,减肥佳;身材秀,吃土豆;气血虚,吃荔枝;葡萄甜,补血源;要润肤,樱桃补;常吃枣,不显老;燕麦汤,皮肤光;食蜂蜜,皮肤细。春天吃三宝:红薯、山药、南瓜三宝羹,将红薯、山药、南瓜一起打成糊状,春天吃不仅助消化,还健脾胃,增强身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果农之友》2015,(4):49
核桃树嫁接成活率低的原因:一是愈伤组织形成的速度、质量和存活率都低于其他果树,愈伤组织较粗糙;二是树体、枝芽内单宁含量高,遇空气氧化会形成黑褐色隔离层,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三是具有伤流的特点,休眠期表现尤为突出;四是枝条粗壮弯曲,叶痕突起,取芽比较困难。早春对核桃树枝接,可避免上述问题。可在砧木苗  相似文献   
6.
王河  真理  龙晨红 《农业考古》2003,(4):164-176
天下第一泉,一云庐山谷帘,一云长江中泠,一云北京玉泉。千百年相讼互诘,虽为仁智各见,但天下第一泉的桂冠到底花落谁家,始终难以定夺,然而无锡的惠泉,自从唐代被品为天下二泉以来,其地位始终岿然不动。正如元代诗人张雨所说:“水品古来差第一,天下不易第二泉。”(《游惠山寺》)再加之惠泉所处二浙之要  相似文献   
7.
茶铛     
郭丹英 《茶叶》2012,38(1):63-65,68
在我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长河之下,沉淀着许许多多茶文化精品,期待着被重新发现和认识。本文通过整合历代茶诗及茶文化文献,与历年考古出土的茶器资料作对比研究,梳理出几乎被历史尘埃湮没的重要茶器——茶铛,还原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松华 《花卉》2008,(11):31-31
人们爱兰,今录古人养兰“十二月口诀”,供养兰者参考。 正月安排在东方,黎明相对向阳光;晨昏日晒都休管,要使苍颜不改常。  相似文献   
9.
李桂福 《农业考古》2007,(5):110-111
切入题文研讨,想必需对“茶”与“壶”的关系应有些许了解才对。“壶”在《辞海》条文中是这样注明的:“古器名。深腹,敛口,用以盛酒浆或粮食。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壶。”从条文中不难看出,“壶”的原始形态是笨拙、粗大的,用来“盛酒浆或粮食”,与贮茶、煎茶、烹茶……是没有丝毫关联的,更无从涉及茶壶。可见,壶产生历史远比茶被发现要早得多。(据传是神农尝百草时才发现了“茶”,味苦甘、微、寒,具有醒神利尿,清热止渴之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发明了“锅、碗、瓢、盆”等日常器具,于是,就有了用锅煮茶,用碗喝茶的现象产生、存在、扩…  相似文献   
10.
北京对于梅花引种驯化的记载大抵始于元朝,因此历代各有累进。当代陈俊愉先生自1957年矢志引梅北上至今,北京已成规模花事,创造了梅花引种历史的里程碑,改变了此前北京人多是听说或通过绘画、摄影作品而获得感知的尴尬。北京引种梅花的规模成功为促进梅花成为双国花之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北京梅花文化的欣赏提供了现实条件。梅花文化欣赏是中华民族一种比较特殊的花卉文化现象,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且影响深远。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明载体,从古至今梅花文化欣赏的方式不胜枚举。自2003年以来,笔者有幸在北京梅花引种过程中不断体会梅花文化欣赏之魅力,今尝试归纳赏梅六诀,即花早、香幽、姿美、色繁、韵胜、格高,意在为梅花文化增添心香一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